道德真经疏义

[唐] 赵志坚 著

天之章第四十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道玄远,人莫能知。举喻张弓,令凡共解。但弓之为用,贵在其调。调与不调,张而后见,牵挽纵舍,枧其调不调。把处高抑令下,把处下举就高。上力有余损去木,下力不足加以筋,上下均强弱等,方有弓用。为政之法,理合如斯。修道举真,亦当则此。高下喻贵贱,有余不足喻贫富。或云弛弓之时,两弰外曲,把处凸高。张之时,则两弰内高,把处隆外。以为高下若然者,亦如过犹不及,何则弛便面高,张则背高,终当不平,又非恒久,故未合天道。下六句二。

大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之理,空无所有,有余则损,似若有情,势数必然,莫知所以。圣人以为信实,引作明戒。人能损已有余,补人不足者,上合天道。损人不足,奉己有余者,行人道也。二行邪正,相去远矣。下三句三。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损己有余,以奉不足之人。凡皆不能,唯当慈悲善人。有道君子,方始能之。下四句四。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不处,其不欲见贤。

示,见也。贤,能也。为者则损有余者。前劝损己济物,因恐恃功,故引圣人示其轨范,令有济物功而心不处,施为开导而德不恃者,不欲使名彰也。高人达士,所以恶贤能之名者,一为恃德矜名,未堪入道,二为名下有利,长伪生贪,损无益有,天所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