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脉症治方 · 简介

脉症治方 明·吴正伦辑著 脉症治方四卷 明代安徽籍医学大家吴正伦著 介绍了发病的原因和按脉审症 因症酌治 因治定方等 ...

更多: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京东 国图

162、 脉因证治 · 缪序

余自归里后 杜门不与世事接 先太宜人病痰饮 延叶眉寿治 历四年弗痊 而眉寿谓为痼疾难效 因遍览方书 颇会其旨 拣方以治 不一年而瘳 后遂旁收博采 穷幽极渺 而于长沙、河间、东垣、子和、丹溪诸书尤三致意焉 窃尝谓医之有长沙 时中之圣也;而四家并峙 犹清任和之各成其圣 偏焉而至者也 学不从此参究 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 其能之乎 但四家自河间、东垣而外 子和文多缺略 未为全书;丹溪著作 类出门人记载 惟闻 脉因证治 一书简而赅 约而尽 学人循是而窥长沙 如得其船与楫 沿而不止...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京东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上海图书馆

163、 脉因证治 · 卷二

[卷二] 十四、热 【脉】 浮大而虚为虚 脉细而实为实 脉沉细或数者 皆死 病热有火者 心脉洪是也;无火者死 细沉是也 脉弱四肢厥 不欲见人 食不入 利下不止 死 【因】 因心火为之 心者 君火也 火旺则金烁水亏 惟火独存 【证治】 暴热 病在心肺;积热 病在肾肝 虚热 如不能食而热 自汗气短 属脾虚 治宜甘寒温而行之 实热 如能食口干 舌燥便难者 属胃实 治宜辛苦大寒下之 火热而郁 乃心火下陷脾土 抑而不伸 五心热 宜汗之、发之 心神烦乱 血中伏火 病蒸蒸然不安 宜镇阴火...

更多: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知网万方

164、 脉理求真 · 卷一

[卷一] 新着脉法心要 绣按∶脉为血脉 一身筋骨 皆于是宗;一身疾痛 皆于是征 考诸先哲遗论 固多精义独标 旨归若揭 以为后世章程 然有牵引时令 巧借生死刻应 敷衍满幅;与夫就脉就症 分断考求 毫无变换 似非临症要语 是篇缀精聚华 僭为鄙句 既以去乎肤廓 复更化裁尽变 推行尽通 洵医中之活泼 脉法之吃紧至要处也 用是另为篇帙 聊赘数言 以弁其首 又按∶篇中所论脉要 前半止就脉象部位 闲闲叙入 各就要处指明 至后始将诊脉大要 层层剥进 不令诊法稍有遗义 如中庸所论极致之功 反...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籍合网 万方数据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上海图书馆 京东

165、 脉症治方 · 序

序 余当读方技传 至扁鹊善治病 秦太医令李醯使人刺杀之 未当不废书而叹也 曰庸医之嫉能益至此乎 夫庸医者 当以药杀人 固囿于才 而暗于识矣 其心或本不欲误人 则犹有可原 使得秘术而传焉不转庸为良乎 今不自耻 其能之庸徒解妒贤嫉能 是泥方误人 与阴贼害人者 罪同实也 终其身为人之贼而已 又怪扁鹊者 明能洞见垣 一方而不能烛 李醯之嫉忌术 足以起死人智不能全身以还害岂非正道之难容从 古圣贤夫皆然 固不独医师技术之流乎语 曰 士无贤不肖 入门见嫉 名医国手间世而仅一 见嫉能之子 往...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文津 万方数据 京东 上海图书馆

166、 脉症治方 · 卷之一

[卷之一] 风门 (中风瘫痪疠风惊风附伤风) [卷之一\风门] 中风(附瘫痪疠风惊风) 脉脉诀云∶浮为中风 又云∶阳浮而滑 阴濡而弱者 为中风 寸浮而滑者为痰 微而弱者为虚 缓而涩者为血虚 微而迟或沉者为气虚 浮大为风 浮数为热 浮迟为寒 浮缓而涩为皮肤不仁 浮滑散大为瘫痪 浮弦急数为惊风发搐 大抵六经之脉 亦与伤寒同 但少瘥耳 症内经曰∶风之伤人也 或为热中 或为寒中 或为偏枯 (半身不遂是也)或为疠风 或为惊搐 皆风之所为也 抑考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异 中腑者 面如五色...

更多: 京东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万方数据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167、 脉症治方 · 卷之四

[卷之四\痰门] 诸痰 脉脉滑者多痰 脉滑大为痰火 寸口洪滑为痰 右寸浮滑而疾为痰嗽 两关洪滑而细为胃中湿痰 宜下之 左寸关弦滑为痰厥头痛 关脉滑大者 膈中有痰 宜吐之 病患诸药不效 两关脉 或伏或大者 痰也 按经云 浮滑为风痰 沉滑为痰气 紧滑为寒痰 或结或伏为郁痰 又曰痰饮 又脉弦甚者饮也 脉浮滑而紧为痰嗽 病患眼皮及眼下如灰烟黑者痰也 症按丹溪云∶有热痰 食积痰 风痰 老痰 寒痰 郁痰之异 又云∶诸病寻痰火 痰火生异症 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王节斋云∶痰属湿 ...

更多: 万方数据 上海图书馆 孔夫子旧书网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文津 国图

168、 脉理求真 · 卷三

[卷三] 汪昂订十二经脉歌 绣按∶十二经络 皆为人身通气活血之具 其脉周流岐别 不可不为辨论 以究病情之起端 邪气之胜复 气血之盈亏 则临症索病 自有其枢 而不为其所惑矣 此经络歌义之不容忽也 玩书有言 直行为经 旁行为络 一似经络之义 业已尽是 讵知人身经络 其理推究靡穷 有可分论而见其端者 有可合论而得其意者 其分论而见 盖以经起中焦 常随营气下行而上 络起下焦 恒附营气上行而下 经起中焦 则经气之上升 实有过于其络 络起下焦 则络气之下降 实有越于其经 故经多以气主 ...

更多: 京东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籍合网 国图

169、 脉症治方 · 凡例

★此书专以六气四因为主 盖风寒暑湿燥火自外而致 气血痰郁自内而生 虽曰变幻多端 大要皆不越此 ★治病 必以脉为先 脉不明 则无由识症 而阴阳寒热 亦无从辨 故引用脉义 专以崔真人脉诀为主 而以王叔和脉经参之 其有未备者 则附己意 一脉明 而后审症 症不审 则无以施治 故论症专以内经为主 次以刘张李朱四家议论为羽翼 或未备 则参以诸家之说 而直称某书云 或某云 使阅者知有根据 ★症明 而后论治 治法不明 则用药无所据 故治法亦以内经 四子为主然后参以诸家之说 有合经意者 则录...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上海图书馆 万方数据 籍合网 知网万方

170、 脉症治方 · 卷之三

[卷之三] 火门 (火热颠狂附潮热阴虚火动附上部下部疮疡) [卷之三\火门] 火热(颠狂附) 脉脉洪大而数 或燥疾而急 来往紧大坚实者 为火 左寸洪滑为心火 洪数为小肠火 左关弦大而长为肝火 弦小而数为胆火 左尺沉数为肾膀胱火 右寸浮数为肺火 洪大而数为大肠火 右关洪数为胃火 洪实为脾火 右尺沉数为命门火 沉微为命门火衰 浮数为三焦火 沉细浮数为阴虚火动 六部脉洪有力者易治 反沉难细者难治 脉诀云∶脉浮弦而数为发热 洪数为烦热 滑数为心下壅热 弦紧而数为寒热往来 沉细数疾为...

更多: 知网万方 籍合网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万方数据

171、 濒湖脉学 · 序

李时珍曰∶宋有俗子 杜撰 脉诀 鄙陋纰缪 医学习诵 以为权舆 逮臻颁白 脉理竟昧 戴同父常刊其误 先考月池翁着 四诊发明 八卷 皆精诣奥室 浅学未能窥造 珍因撮粹撷华 僭撰此书 以便习读 为脉指南 世之医病两家 咸以脉为首务 不知脉乃四诊之末 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 非备四诊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

更多: 万方数据 知网万方 国图 国图▪文津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172、 濒湖脉学 · 四言举要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更多: 国图▪文津 京东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万方数据 上海图书馆 国图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籍合网

173、 濒湖脉学 · 正文

浮(阳) 浮脉 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脉经 )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聂聂(轻泛貌) 如循榆荚( 素问 )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 有轻清在上之象 在卦为干 在时为秋 在人为肺 又谓之毛 太过则中坚旁虚 如循鸡羽 病在外也 不及则气来毛微 病在中也 脉诀 言 寻之如太过 乃浮兼洪紧之象 非浮脉也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 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 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 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 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

更多: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京东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籍合网

174、 濒湖脉学 · 简介

濒湖脉学 明·嘉靖四十三年 李时珍 公元1564年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 自晋代王叔和著 脉经 后 五代高阳生著成 脉诀 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 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 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 博采历代各家之长 对经义大加发挥 如他指出 切脉独取寸口 是以此候五脏之气 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 阐发透辟 他在 脉经 24脉的基础上 又增述了3种脉 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 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京东 国图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175、 望诊遵经 · 叙

予先君石城翁 讳坤坚 字义彰 读书之暇 尝谓予曰 医之为道 至精至微 明辨而行之 则可以济众 冒昧而施之 适足以杀人 尔学医有年矣 抑亦知其要否 予起而对曰 昔轩辕氏定本草 作内经 卢扁雷桐 莫不遵其规矩 汉晋唐宋 鲜能出其范围 今读其遗文 会其旨趣 其法门有二 一曰诊 一曰治 望闻问切者 诊法也 针灸药石者 治法也 将欲治之 必先诊之 非诊无以知其病 非诊无以知其治也 顾欲知其诊之所当然 究其诊之所以然 则凡天地古今之理 南北高下之宜 岁时气候之殊 昼夜阴晴之变 以至赋禀...

更多: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京东 上海图书馆

176、 望诊遵经 · 卷下

[卷下] 目分脏腑部位 凡观气色 当视精明 精明者目也 五脏六腑之精也 营卫魂魄之所常营 神气之所生也 心之使也 肝之官也 宗脉之所聚也 阴阳之所会也 气之清明者也 灵枢曰 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 骨之精为瞳子 筋之精为黑眼 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 裹撷筋骨血气之精 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 夫筋骨血气肌肉者 五脏之所属也 是故以眼分五脏 血络属心 黑珠属肝 白珠属肺 瞳子属肾 约束属脾 赤脉从上下者 太阳病 从下上者...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知网万方 国图 京东 籍合网

177、 望诊遵经 · 简介

望诊遵经 清·汪宏 公元1644年—1911年 望诊遵经 诊断学专著 二卷 清·汪宏撰于1875年 作者从 内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及其他著作中搜集有关望诊资料予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 内容丰富 持论悉遵经义 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 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 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 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下卷列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 论述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在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中的特殊意义 全书既有前人论述 又有个...

更多: 万方数据 国图 国图▪文津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178、 望诊遵经 · 卷上

[卷上] 诊法常以平旦 灵素谈医妙入神 穷源探本在清晨 时平可辨邪和正 法定能分假与真 有疾音容俱转变 无色脉自调匀 常经万世皆师范 诊视须当永奉遵 原夫昧爽方兴 天道之阴阳中正 黎明甫启 人身之志气清灵 观形以验温凉 平能合度 察色而瞻动静 法不离经 斯时也 九候无差 五音悉准 有过易窥 有偏易诊 辨三因之虚实 气色分明 察五脏之盛衰 精神平允 见微知着 固能判断吉凶 原始反终 更足周知生殒 盖观日以揣摩 亦援天而指引 由是参病情 稽诊法 指下融通 心中浃洽 脉息共形容合...

更多: 国图 籍合网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上海图书馆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179、 形色外诊简摩 · 序

四诊以望居首、以切居末者 医师临诊之次第 非法之有轻重缓急也 前人每谓切脉为末 三诊为本 及其着书立说 又详于脉而略于三者 明·李言闻着 四诊发明 无传本 欲求四诊之全书 戛戛乎其不可得 学海初尝致力脉法 临诊略能测人血气之寒热虚实矣 四诊未全 尚多隔阂 夫望闻问有在切之先者 必待切以决其真也;有在切之后者 指下之疑又待此以决其真也 三法之与切脉 固互为主辅矣 三法之中 又望为主而闻问为辅 古人洞见五脏症结 即操此术也 内经 言之至精且详 难经 、 中藏经 、 脉经 、 千...

更多: 国图 国图▪文津 京东 孔夫子旧书网 万方数据 籍合网 上海图书馆 知网万方

180、 形色外诊简摩 · 卷下

[卷下\色诊面色总义] 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说篇 \r面部分位图\pt117a1 bmp\r\r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pt117a2 bmp\r谨案∶面部当分九行 正中一行 左右各四行也 正中为天庭 为阙上 为阙中 为下极 为方上 为面王 为中央 (此中央为人中也 )为承浆 为下颏 其侧当内以下 为目内 为面王以上 为面王以下 次侧当目睛以下 为巨分 (一名法令 )为颐口角 次侧当颧以下 为颧 (一名 音求 )为中央 (此中央为颊中央也 )次侧当颧后耳前 为 (一作颔 以其动与...

更多: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国图 上海图书馆 孔夫子旧书网 籍合网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