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论法书 · 论法书

欲观古法书 当澄心定虑 勿以粗心浮气乘之 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 真率作作 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 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 纸色绢素 而真伪无能逃吾鉴矣 或得其结构 而不得其锋芒者 摹本也 得其笔意 而不得其位置者 临本也 笔势不联属 字形如算子者 集书也 或双钩形迹犹存 或无精采神气 此又不难辨者也 古人用墨 无论燥润肥瘦 俱透入纸素 後人伪作,墨浮而易辨 书价以正书为标准 即如右军草书一百字,乃敌一行行书 三行行书 敌一行正书 至於 乐毅论 、 黄庭...

更多: 籍合网 孔夫子旧书网 京东 知网万方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102、 北碑南帖论[节录] · 北碑南帖论[节录]

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 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 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 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 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摹习 唐人修 晋书 、南、北 史 传,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隶草,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 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 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 兰亭序 等帖,而御撰 羲之传 ,唯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

更多: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籍合网 知网万方 国图 京东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万方数据

103、 书论 · 书论

金石名言 (1)古之善书者多寿 心定故也 人能定其心 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 始于戒律 精于定慧 证于心源 妙于了悟 至于极也 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 金经 云:“非法非非法 ”书家悟得此诀 何患食古不化 (4) 书 如也 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 (5) 清心寡欲 字生精神 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6) 渣滓去 则清光来 若心地丛杂 虽笔墨精良 无当也 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7) 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 莫非自然 真至理名言也 作书亦当知此意 (8) ...

更多: 籍合网 京东 万方数据 国图▪文津 上海图书馆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知网万方

104、 书法辑要 · 书法辑要

隶书叙论 秦并六国一天下 欲愚黔首 自我作古 往往非昔而是 故以李斯变大篆 程邈作棣文种种 有不胜言者 然而或足以垂法而利民 宜后世有取焉 此隶所由 起初邈以罪系云阳狱 覃思十年 变篆为隶得三千字 一日上之始皇 称善 释罪 用为御史 当时此书虽行 独施于隶佐 故名曰隶 又以赴急速官府刑狱间用之 余尚用篆 此天下始用隶字之初也 然而后世人发临溜篆得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 棺上有文顶起字同今隶 称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余年 何为已有隶法 岂是书元与篆籀相生 特未行于时也 若邈者既知此体...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上海图书馆 知网万方 京东 国图▪文津

105、 五十六种书并序 · 五十六种书并序

韦续 唐代书法家 生平事迹不详 著有 墨薮 二卷 五十六种书并序 一卷 旧本题唐韦续撰 续不知何许人 前有小序 言后汉东阳徐安于搜诸史籀 得十二时书 旨象神形 又加三十三体 共定五十六种 似此书为续所传 非续之书也 韦续 墨薮 亦载此篇 墨薮 皆辑前人之作 亦为此书非续所作之一证 所云东阳徐安于 未详何如人 十二种加三十三种亦不符五十六之数 编中所列太昊庖牺氏之龙书 炎帝神农氏之穗书等 俱无根据 不免附会 上古之时 文字简单 书体未定 作书者仅为符号之用 各以巧意为之缘饰 事...

更多: 上海图书馆 万方数据 知网万方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国图▪文津 京东

106、 书法散论 · 书法散论

作小楷 须用大力 柱笔著纸 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 若谓小字无须重力 可以飘忽点缀而就 便于此技说梦 写黄庭经数千过 了用圆锋 笔香象力 竭诚运腕 肩背供筋骨之输 久久从右天柱涌起 然后可语奇正之变 小楷走波不难 而勒落尤难 刻亦难之 此法书者 勒者 皆等闲置去 写字只在不放肆 一笔一画 平平稳稳 结构得去 有甚行不得 静光好书法 收此武拔甫数纸 皆是兢业谨慎时作 惜乎死矣 静光颇学此笔法 而青于兰矣 写字无奇巧 只有正拙 正极奇生 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不信时 但于落笔时先萌一...

更多: 京东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万方数据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籍合网

107、 书断 · 书断

书断列传第一: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汲冢书、李斯、萧何、蔡邕、崔援、张芝、张昶、刘德升、师且官、梁鹄、左伯、胡昭、钟繇、钟会、韦诞 古文:按古文者 黄帝史仓颉所造也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圜曲之势 俯察龟文鸟迹之象 博采众美 合而为字 是曰古文 孝经 、 援神契 云:奎主文章 仓颉仿象是也 大篆:按大篆者 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 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 或同或异 谓之为篆 篆者传也 体其物理 施之无穷 甄鄷定六书 三曰篆书 八体书法 一...

更多: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国图▪文津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108、 书法论 · 书法论

引言 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 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 笔法 二 笔势,三 笔意 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 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 都是使用毛笔的 自使用铅笔和钢笔以后 有人便发生了这样的看法 用毛笔写字 实在不如用铅笔和钢笔来得方便 尤其是自来水笔通行了 毛笔不久一定会被人们废弃掉的;凡是关于用毛笔的一切讲究 自然都是用不着的 不消说是多余的事 也是一桩极其不合时宜的事 这样看法对吗 就日常应用来说是对的 但是也只对...

更多: 上海图书馆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

109、 文笔要诀 · 文笔要诀

属事比辞 皆有次第;每事至科分之别 必立言以间之 然后义势可得相承 文体因而伦贯也 新进之徒 或有未悟 聊复商略 以类别之云尔 观夫 惟夫 原夫 若夫 窃惟 窃闻 闻夫 惟昔 昔者 盖夫 自昔 惟 右并发端置辞 泛叙事物也 谓若陈造化物象 上古风迹 及开廓大纲、叙况事理 随所作状 量取用之 大凡观夫、惟夫、原夫、若夫、窃闻、闻夫、窃惟等语 可施之大文 余则通用 其表启等 亦宜以臣闻及称名为首 各见本法 至如 至乃 至其 于是 是则 斯则 此乃 诚乃 右并承上事势 申明其理也...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万方数据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籍合网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上海图书馆

110、 法书要录-六卷全 · 卷一

後汉赵一非草书晋王羲之论书晋王羲之教子敬笔论(不录) 晋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题笔阵图後宋羊欣采能书人名齐王僧虔答太祖书王僧虔论书宋王 文字志目齐萧子云启 后汉赵一 非草书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 皆当世之彦哲也 然慕张生之草书 过于希颜、孔焉 孔达写书以示孟颖 皆口诵其文 手楷其篇 无怠倦焉 于是后学之徒 竞慕二贤 守令作篇 人撰一卷 以为秘玩 余惧其背经而趋俗 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 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 故为说草书本末 以慰罗、赵 息梁、姜焉 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 称“...

更多: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国图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111、 法书要录-六卷全 · 卷二

梁虞 论书表 梁武帝 观钟繇书法十有二意 梁武帝 与陶隐居论书启 九首梁庾元威 论书 庾肩吾 书品论 梁袁昂 古今书评 陈释智永 题右军〈乐毅论〉后 后魏江式 论书 中书侍郎虞 论书表 臣闻爻画既肇 文字载兴 六艺归其善 八体宣其妙 厥后群能间出 洎乎汉、魏 钟、张擅美 晋末二王称英 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 钟、张信为绝伦 其余不足存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 张草犹当雁行 ”羊欣云:“羲之便是小推张 不知献之自谓云何 ”欣又云:“张字形不及右军 自然不如小王 ”谢安...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知网万方 京东 国图▪文津 万方数据 籍合网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112、 法书要录-六卷全 · 卷四

颜师古 注急就章 (不录) 张怀 书估 张怀 二王等书录 张怀 书议 张怀 文字论 张怀 六体书论 (不录) 唐朝叙书录 韦述 叙书录 卢元卿 法书录 唐张怀 书估 有好事公子 频纡雅顾 问及自古名书 颇为定其差等 曰:“可谓知书矣 ”夫丹素异好 爱恶罕同 若鉴不圆通 则各守封执 是以世议纷糅 何不制其品格 豁彼疑心哉 且公子贵斯道也 感之 乃为其估 贵贱既辨 优劣了然 因取世人易解 遂以王羲之为标准 如大王草书字直一百 五字乃敌一行行书 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 偏帖则尔 至如...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

113、 法书要录-六卷全 · 卷五

述书赋 上(前简校刑部员外郎窦Н撰、检校国子司业窦蒙注定) 古者造书契 代结绳 初假达情 浸乎竞美 自时厥后 迭代沿革 朴散务繁 原流遂广 渐备楷法 区别妍蚩 洎于我唐天宝末 国有寇难 府库倾覆 散坠闾阎 而兴复京都 所司征购 得其归者盖寡矣 余至德中 往往偶见 祛积年之遐想 该此生之新观 虽欣鄙夫之幸遇 实为吾君之痛惜 恨沉草莽 上达无阶 因记彼而固求 愿沽诸而善价 然为监临动静 公私贸迁 徒暂披玩 终归他室 今记前后所亲见者 并今朝自武德以来迄于乾元之始 翰墨之妙可入品...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上海图书馆 国图 万方数据 知网万方 京东

114、 书断列传 · 卷三

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 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 初非急务 时或留心 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 不能专精耳 ”又云:“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能学其形势 惟在其骨力 及得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 ”尝召三品已上 赐宴于玄武门 帝操笔作飞白书 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竞 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 其不得者 咸称洎登床罪当死 请付法 帝笑曰:“昔闻婕妤辞辇 今见常侍登床 ” 购 兰亭序 王羲之 兰亭序 僧智永弟子辩才尝于寝...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知网万方 万方数据 国图▪文津 京东

115、 历代书论 · 历代书论

历代书论 佚名 编 秦 汉 概论: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 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 草书势 崔氏在文中认为 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 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 如赵壹的〈〈非草书 、蔡邕的 篆势 、 笔赋 、 笔论 、 九势 等 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 笔论 和 九势 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更多: 京东 籍合网 万方数据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116、 寒山帚谈 · 格调二

夫物有格调 文章以体制为格 音响为调;文字以体法为格 锋势为调 格不古则时俗 调不韵则犷野 故籀鼓、斯碑 鼎彝铭识 若锺之隶 索之章 张之草 王之行 虞、欧之真楷 皆上格也 若藏锋运肘 波折顾盼 画之平 竖之正 点之活 钩之和 撇拂之相生 挑剔之相顾 皆逸调也 作字三法:一用笔 二结构 三知趋向 用笔欲其有起止 无圭角 结构欲其有节奏 无斧凿 趋向欲其有规矩 无固执 能结构不能用笔 犹得成体 若但知用笔 不知结构 全不成形矣 俗人取笔不取结构 盲相师也 用笔取虞 结构取欧 虞...

更多: 京东 籍合网 万方数据 国图 上海图书馆

117、 寒山帚谈 · 用材五

偏才擅场 如真楷隶篆不能兼善者无论矣 即器用亦复如是 有善用败帚者 有必须佳毫者 毫之刚柔 人各异取 苟所遭相左 即所造殊功 此无他 心手无权耳 能权之士 无所不宜 权正兼济 斯称大方 昔人言能书不择笔 有旨哉 择笔而书 笔也 非书也 雅士不为 不择笔者 谓取舍非谓作用 兰亭得之败笔是矣 笔锐宜法方 笔颓宜法圆 则又不能不择笔也 米老自考云:臣刷字 而每以书自豪 此老能得不择之恉欤 书法云:学书不须佳笔 须佳纸 用恶笔使后不择笔 用佳纸使后不慑 似矣 未尽也 择笔则事皮肉而忘...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万方数据

118、 寒山帚谈 · 评鉴六

昔人言:善鉴者不书 善书者不鉴 一未到 一不屑耳 谓不能鉴者 无是理也;果不能鉴 必不能书 阅名人书 须具有只眼 不然未得其佳处 先蹈其败笔 效颦之态 见之欲呕 是则不如无学 翻有一分自适处 古人书直是气象不同 晋、汉帖无有晋、汉人气象 即知是伪 故旧帖虽非善本 自有作用 新帖虽极力揣摹 直是弃物 何也 出自浅学之手 不知书法为何物 直以俗笔厕古书 分明别造一个宇宙 何取于古帖乎 凡字收锋增美者 会稽以上也;收锋补过者 大令而下也 先哲言求妍媚于成字之后 大令所以去之更远 字...

更多: 籍合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京东 知网万方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万方数据

119、 寒山帚谈 · 法书七

汉人书不期合而合 晋人、六朝能以不合而合 唐人造立许多法度 宋以下尚能造诣于法 元则标致用事 抑末也 世人趋之 可怜哉 求帖先寻古文篆隶 始可以窥章、锺秘奥 得章、锺而后可以别二王优劣 优劣浑浑 勿与说书 晋人法度不露圭角 无处揣摸 直以韵胜 唐人法度历历可数 颜有颜法 欧有欧法 虞有虞法 虞实近古而返拘 欧似习俗而入妙 颜则全用后世法矣 其他随人指纵 不足道也 晋人以无意得之 唐人以有意得之 宋、元诸人有意不能得 今之书家无意求 亦不知所得者何物 不学唐字无法 不学晋字无韵...

更多: 国图▪文津 知网万方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 上海图书馆 京东 万方数据

120、 大书长语 · 大书长语

大书长语 (明)费瀛 撰 正心 杨子云以书为心画 柳诚悬谓心正则笔正 皆书家名言也 大书笔笔从心画出 必端人雅士 胸次光莹 胆壮气完 肆笔而书 自然庄重温雅 为世所珍 故学书自作人始 作人自正心始 未有心不正而能工书者;即工 随纸墨渝灭耳 正德中 江右李士实以大书名 然用偏锋法 予眼已知其脉理不正 后以宁庶人败 所书扁署刊落殆尽 颜鲁公、朱文公遗笔 几经翻刻 亦皆潢治宝藏 莫敢亵视 断碑只字 世以永存 苏文忠公论字 必稽其人之生平 有以也 呜呼 宁独书也与哉 识字 慨自保氏教...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籍合网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