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07卷3期 「巫叩元絃」考釋──兼論音樂與中國的巫覡儀式之關係 1996

對於論衡所載的「巫叩元絃」一詞學者向來有種種不同的解釋:或不置一詞;或以為「義不可通」;或認為是「元絃」即「玄絃」(「黑色的絃」);或認為「元絃」就是「弓」;或認為「元絃」可能是一種絃樂器而本文認為從版本從字義以及從中國和其鄰近地區的巫俗來看「元絃」應該是某種絃樂器無疑甚至可能就是弓或一絃琴之類的單絃樂器<br/>可惜的是在中國傳統文獻中並沒有可以和「巫叩元絃」相印證的直接性材料無論如何論衡的記載有助於瞭解中國古代以至中古時期巫者的「通神方式」這條材料提醒我們音樂...

新史学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籍合网 上海图书馆 国图 万方数据 知网万方

130、 07卷4期 「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 1996

何謂「婦人媚道」何種處境的女性較常使用「媚道」「媚道」在漢代方技知識的版圖占著何種位置<br/>據錢鍾書考釋「媚道」係一種可以使人失寵遭殃亦可以使己承恩致福的婦人厭魅方術漢代「媚道」個案集中於王室后妃的史料之中後宮后妃競爭妻妾「爭寵」、「求子」為當時家庭衝突之根源為求人主專寵、使己承恩致福宮中女子便流行「媚道」之術見諸史傳使用媚道方術的婦人多是失寵、無子者然用方術轉移丈夫情愛操縱家庭人際關係化解自我失寵的困境即是「妒婦」連同其所用的求愛方術也被貶為「邪」術<...

新史学

更多: 上海图书馆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 国图▪文津 籍合网 知网万方 国图

131、 08卷1期 良渚文化到哪裏去了? 1997

本文嘗試探索良渚文化何以消失本文首先界定良渚文化的性質:寧紹一帶海退之後當地居民必須經由有組織的合作從事填汙排鹼等項工作良渚文化之居民由此發展複雜社會良渚文化工具及高土台禮儀建築均反映這一類工作的特色但在土地已闢之後複雜社會已不再能有上面的價值反之村落社會已可能從事簡單的水利及農耕工作於是複雜社會之不穩定體系解體代之以地方性的小型體系良渚文化層馬橋文化與湖熟文化的土墩墓文化即是良渚文化社會解體後的產物青銅文化在東南出現更是後來之事但是江西地區有古代銅礦當時東南青銅文化不必由中...

新史学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万方数据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国图▪文津 籍合网

133、 20卷3期 亦毒亦藥與鴉片政權 2009

本文將TimothyBrook&amp;BobTadashiWakabayashi主編的OpiumRegimes:China,Britain,andJapan,1839-1952(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0)視為一本探討鴉片與當時各種政治或非政治政權之間關係的著作並嘗試提供一種閱讀方式:鴉片不只是建立政權的手段與方法其本身就是一種政權本文從鴉片、政權、亦毒亦藥等幾個基本概念出發將「鴉片政權」視為政治或非政治政權、...

新史学

更多: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孔夫子旧书网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135、 08卷2期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 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1997

<p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font-size:16px;text-align:justify;background-color:#ffffff;"></p>本文藉著購買明清檔案與殷墟發掘兩件事來探討傅斯年、陳寅恪、李濟等人所代表的新史料觀與深受清儒治學影響的舊史料觀的衝突作者首先指出傅斯年等新學者對舊史家的批評主要有兩點一是他們對文字資料的迷戀;一是他們的學術往往帶有「骨董化」的傾向接著藉新舊學者對明清檔案整理與殷墟考古發掘關...

新史学

更多: 京东 国图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136、 08卷2期 宋至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 1997

近年來透過歷史角度來探討祠神信仰與國家/社會關係的研究已漸受學界重視但仍以後者較有成果本文主旨並非全面探討歷來祠神信仰與國家/地域社會關係的研究;而是將焦點集中於官僚層及縉紳對祠神信仰的態度上以下分別就歷來相關研究之不同主旨透過三個面向討論:(1)國家權力與祠神信仰&mdash;&mdash;「賜額、賜號」問題(2)地方祠神信仰的「國家化」與「儒家化」(3)官僚層、縉紳與祠神信仰&mdash;&mdash;淫祀的認定綜合歷來學界對宋至清代國家與...

新史学

更多: 万方数据 孔夫子旧书网 京东 上海图书馆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国图 籍合网 知网万方 国图▪文津

137、 21卷1期 十六世紀英格蘭的服飾法 2010

本文以十六世紀英格蘭的服飾法為主要研究對象過去這類法律多列在「禁奢法」之下討論但禁奢法內容涵蓋甚廣本文僅討論禁奢法中與約制穿著有關者並獨列一類為「服飾法」英格蘭服飾法的數量在十六世紀達到高峰但大多數法條因執行成效不佳徒具形式不過本文將這些法律內容視為「論述」跳脫其執行成效的困境轉求服飾法所代表的諸多意涵本文的研究包含三個面向分別是:服飾法頒布的動機、服飾法推行的目標、服飾法所彰顯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義本文以各次服飾法的「序言」為基礎分述服飾法頒布的五項動機解釋服飾法在十六世紀...

新史学

更多: 上海图书馆 籍合网 孔夫子旧书网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知网万方 京东

138、 08卷3期 唐代的伍保制 1997

唐代的伍保制源自先秦的軍法連坐繼受秦漢魏晉南北朝之遺規以維護地方制序建立集體安全網絡鞏固統治權威為目標然因該制之連防互保出於官府的強制規定而非人民的自由意願故其要求與懲處終不脫苛酷的一面<br/>五家互保的伍保制是唐代最基層的地方制度史料上「四家為鄰」的「鄰」僅指方位、地界上的相鄰關係並非在伍保制下另有一稱為「鄰」的組織伍保制的成員主要是一般民戶年十六歲以上之男夫老小疾及婦女並不承擔責任而官人之家、僧道之徒與賤民階層原則上亦不列入唯中晚唐因政治社會情勢複雜政府往往...

新史学

更多: 国图▪文津 国图 京东 知网万方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140、 21卷3期 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時代的視覺物像及傳播網絡 2010

在早期耶穌會中國傳教區的靈魂人物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所撰的基督宗教傳入中國史中以圖像或物像吸引中國人視覺眼光的作法有相當多的紀錄這其中大量的物像傳遞和使用的記載都明白表示在早期天主教於明末中國的發展中利氏此作該是對耶穌會視覺物像有最豐富紀錄的單一作者史料然而從視覺資料的角度去使用這份史料的研究是非常少的本研究即以此史料為主並配合其他傳教士文獻探討這種看到西方圖像的紀錄到底傳遞了如何的傳教策略和文化互動內涵雖然本研究是以利氏及其著作為中心但其著作...

新史学

更多: 孔夫子旧书网 上海图书馆 国图▪文津 京东 知网万方 国图 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