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同治中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本书详细叙述了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大员为“中兴”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历史根由。

不同于此前一味强调西方冲击影响的学者,作者芮玛丽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社会内部如何做出回应的问题上,希望以“同治中兴”的历史个案,推进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解释,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目录

中译本前言

英文版再版序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新纪元 14

1859—1861年的危机 14

《天津条约》的批准 18

恭亲王执政 19

镇压载垣阴谋集团与恭亲王地位的巩固 21

外国人对新秩序的反应 24

第三章 合作政策 27

世界政治与中国内部发展的关系 27

英国的作用 31

其他列强的政策 45

寓华外交官的中国化 49

中国人对合作政策的反应 55

小 结 56

第四章 中兴的思想 58

朝代循环中的中兴阶段 58

中国历史上的早期中兴 61

“中兴”一词对于同治时期的适用性 65

皇帝的作用 67

满人的利益与汉人的利益 68

地方主义与中央集权制 77

中兴思想的哲学基础 79

社会稳定性的思想 81

社会变化的观念 84

中兴的总纲 88

第五章 文官政府的恢复 91

人员的使用 91

中兴官僚的总特征 92

中兴的主要中央官员 94

中兴的主要地方官员 97

求 才 103

科举制的复兴 106

限制捐纳 113

甄汰官吏 116

打击腐败 118

回避制度 120

专才与全才 122

衙门胥吏 124

小 结 126

第六章 镇压叛乱 127

一个普遍性问题 127

镇压太平天国 130

镇压捻军 133

镇压西北回民起义 141

平定云南 148

平定地方叛乱 153

走向中兴的第一步 156

第七章 地方行政的重建 162

传统平衡的根源 162

恢复士绅的作用 164

恢复教育 168

讨好民众:社会福利政策 172

共同责任网 176

法律的作用 178

地方统治的基石:地方官 182

地方统治受到西方冲击 188

第八章 中国经济的恢复 191

传统经济学 191

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经济崩溃 195

总的经济复兴计划 198

土地政策 204

对传统商业的态度 215

发展经济的政策 224

财政机构 236

经济萧条的问题 244

第九章 自强运动 251

问题的范围 251

中兴前清朝的军事制度 252

地方军队的国家化 253

新的军事领导 255

有才能的中级军官的短缺 257

部队的士气与公众的支持 260

复兴绿营的失败 263

团 练 264

中央的军事管理 265

裁 军 267

武器的现代化 269

对外国军援的态度 275

小 结 283

第十章 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286

中国对外交关系的传统看法 286

总理衙门 290

在国际事务方面的“中兴人才” 294

中国接受条约制度 298

对俄缔约中的失策 301

国际法的引进 306

西学的增进 309

同文馆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313

小 结 322

第十一章 功败垂成 325

签订平等条约的最初努力 325

利害相关的三方 328

外国人心目中的问题 329

外国人关于“复兴中国”的建议:威妥玛-赫德条陈 343

英国为修约所做的准备 350

中国为修约所做的准备 354

中国人眼里的争端 356

蒲安臣使团 361

修约谈判 363

《阿礼国协定》的条款 373

《阿礼国协定》被否决 378

“天津教案” 387

“中兴”的终结 391

第十二章 中兴的遗产 393

译后记 412

作者简介

芮玛丽(Mary Clalaugh Wright,1917—1970),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曾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中文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她是第一位在耶鲁大学文理学院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被任命为耶鲁大学文理学院正教授的女性。她还倡导创办美国清史研究会及会刊《清史问题》。著有《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革命中的中国:第一阶段,1900—1913年》等经典之作。

译者简介:

房德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崔丹,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室资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