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将《李济文集》中的文字摘选出若干篇,再加上部分未收入文集的材料,汇成一个随笔式的简明的、通俗的、缩编的李济著作,内容丰富,涵盖自传、书评、研究文章等,对于希望了解其成长历程和学术生涯的读者,是一本很合宜的读物。
目录
目录
编者的话 1
怀念李济(张光直) 1
第一编 治学自谈 1
自撰简历 3
我的初学时代——留学前所受的教育 5
附:清华学校高等科一年级(1915—1916年)时的史学作业 15
仁友会史略 18
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 24
我与中国考古工作 41
第二编 考古琐谈 47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 49
安阳的发现对谱写中国可考历史新的首章的重要性 53
地下档案库(H127) 63
《古物保存法》颁布后所引起的第一个问题 68
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 71
史前考古学所研究的“人”和“自然环境” 75
“沧海桑田”的考古学例证之一 80
第三编 学术散谈 85
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87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 95
湖北人种测量之结果 100
从人类学看文化 105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编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论纠纷(一) 123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编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论纠纷(二) 128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 134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 137
敦煌学的今昔 153
关于历史学的“四个境界” 158
第四编 文化漫谈 163
殭化 165
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 167
远东独立发展的“三件东西” 170
大龟四版的故事 172
文化沙漠 177
“自由”的初意 182
牙的故事二则:中西学术界治学态度的一幅对照 185
第五编 学事趣谈 189
赴日小记 191
值得青年们效法的傅孟真先生 196
对于丁文江所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 199
回忆中的蒋廷先生——由天津八里台到美京双橡园 206
关于王国维的两点评论 212
二十五年来之“中央研究院” 215
第六编 信札笔谈 225
李济等十人致英庚款会调查团的信 227
致丁文江的一封信 231
与傅斯年的一次信札往复 233
致张光直的信 236
徐志摩致李济的一封信 238
古·阿道尔夫亲王致李济的信 240
致李光谟的一封信(戴家祥) 242
第七编 序跋文谈 249
《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 251
《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序 253
《殷虚文字甲编》跋彦堂自序 256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发刊词 260
《殷墟建筑遗存》序 263
《侯家庄一○○一号大墓》序 268
《故院长胡适先生纪念论文集》序 271
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会主席报告和谢辞 273
蔡元培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作的序 278
《感旧录》序(屈万里) 281
第八编 光谟忆谈 283
罗素与青年李济 285
南开的“矿科教授” 289
“入夥”史语所 292
三十年代的荣誉之旅(一)——英伦讲学 294
三十年代的荣誉之旅(二)——和王储考古学家的交往 297
考古组“十兄弟” 301
从梁任公的家书看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轫 304
半个茧壳 309
走向中国阿卡迪米 314
一份“见面礼” 316
谈谈丁文江、李四光和李济 319
对联文化 324
李济跟费慰梅谈生平 327
洋神父的“代言” 331
第九编 师友闲谈 335
西阴村下寻师踪——一个考古遗迹的探访(李亦园) 337
失悔不是军人(《南京印象》节选)(郭沫若) 341
张光直课堂笔记所见李济晚年在台大教书的片段(陈星灿) 345
对于李济先生的简单叙述(劳榦) 349
大匠诲人有典型——记济老二三事(李霖灿) 353
职业学人虽有“经世”抱负亦无特权(王道还) 358
钟祥寻访考古学家李济 361
附:李济先生学术年表 366
作者简介
李济(1896.6.2-1979.8.1)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著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李济的故宅所在地: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码头街新堤村。如今这里已是钟祥城区的闹市,李家旧宅了无痕迹,旧址上的建筑为“郢中镇新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