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1989年6月1—3日,首届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成为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里程碑。为了纪念此次盛会,并对三十年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加以总结和展望,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联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于2019年10月12—13日共同承办了“回顾与展望: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五十余位学者齐聚华中师范大学,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本书即为这次会议的最终成果。 如果说三十年之前的那场研讨会是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起点,那么本次会议可视为该领域研究的转折点。 本书具体收录了《中西交融取精用宏——中国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影响》等文章。

目录

序一 马敏 1

序二 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教会大学 裴宜理 5

Between Reality and Utopia-the Chinese Dream of Leibniz Jean-Robert Armogathe 1

中西交融 取精用宏——中国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马敏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 吴梓明 30

大数据视角下教会大学宗教教育实施成效分析——以金陵大学为考察对象 赵飞飞 51

哈佛燕京学社与德语区汉学之间的学术谱系——以若干学者、译著和期刊为中心的考察 何俊73

1940年代震旦大学的学人与学术——基于《震旦杂志》的考察 刘清华85

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影响 涂怡超101

观丰书院与近代客家教会人才的培养(1883-1949) 胡卫清141

终章——“欧柏林在山西”(Oberlin-in-Shansi)与山西铭贤学校,1937-1951 陈能治164

东海大学董事会的组成及其人事结构分析(1953-1971) 王政文195

天主教在河南办教育的有益尝试——静宜大学之前身静宜女中的办学历程及其影响 刘志庆219

与时俱进 主动适应——浅论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的成长要素 田炜帅 239

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大学华西坝联合办学述论 张丽萍、郭勇262

燕京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的基督教复兴运动 陈才俊281

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传播之跨文化观察(1910s-1920s) 李海清301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新生与重建——读岳峰等主编《春色任天涯:百年华南女院的外教及其思想实录》 林金水318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对乡村问题的理论探索与田野实践——以福建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师生群体为例 吴巍巍326

教会大学的领袖危机及其应对 赵敏、田彤338

“为了长远的路”——贝德士、在华基督教史与中美民间关系(1950-1978) 魏克利(Philip L. Wickeri) 357

全面抗战前中日冲突中的贝德士 徐炳三374

华西协合大学及其医牙学院之加拿大渊源 苏德华、陈建明395

福开森与金陵大学商业专科的创办 郭锋407

华中大学理科教育的历史解析 余子侠、李玉文424

范天祥夫妇与燕京大学音乐系及中国现代音乐刍议 李国庆439

信仰与坚持——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李宜涯451

晚清基督教学校身体教育探析 张永广468

“中国情结”的牵引与回响——奥图尔的跨文化经历探究 李乐 481

20世纪学术发展脉络中的《岭南学报》——兼论基督教大学的学术本土化 吴义雄504

壮志未酬——朱经农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刘家峰532

征服与复兴的博弈——教会大学国学教育文化动机辨析 吴明忠553

作者简介

章开沅,男,1926年7月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一现改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一的创办人和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