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第1章—史語所建制的沿與革

第2章—1950年之後的分期與蛻變(上)

第3章—1950年之後的分期與蛻變(下)

第4章—史語所的歷次分合

第5章—所長與人才

第6章—殷墟古物在臺灣的保存

第7章—史語所的國際化(上)

第8章—史語所的國際化(下)

第9章—方法論與代表作

目录

序(黃進興)
導言
第1章—史語所建制的沿與革
一、為什麼叫「歷史語言研究所」?
二、歷史學門
三、人類學門
四、考古學門
五、文字學門
第2章—1950年之後的分期與蛻變(上)
1950-1970年代:老史語所的延續和新思潮的湧入
一、結束與重啟
二、黨禁與新思潮(1960-70年代)
三、臺大合聘開課
四、智識時代的落幕
第3章—1950年之後的分期與蛻變(下)
1980年代的重新起飛
一、人文研究最好的環境(做學問最好的地方)
二、收穫季與院士制度
三、1980年代是分水嶺
四、院士養成記
五、考核標準與「君子國」
第4章—史語所的歷次分合
一、1997:語言組獨立成所
二、考古組獨立計畫夭折
三、1955:史語所分所? 民族所創所?
四、近代史所:與民族所同時增設
第5章—所長與人才
一、屈萬裡時代:文籍考訂獨步,歷史學式微
二、所長眼中的「所長」
三、所長角色的變與不變
四、求賢虜學人才
第6章—殷墟古物在臺灣的保存
一、歷史沿革與舊館改造
二、檔案中的老史語所殷墟發掘
三、學術研究型博物館
四、兩岸合作與探索
五、社會影響與文創開發
第7章—史語所的國際化(上)
爭取國際學術空間
一、從西洋史到世界史
二、GIS:國際化與「產業化」
三、傅斯年講座的靈驗
四、胡適夢想的實踐
五、史語所的大陸印記
第8章—史語所的國際化(下)
唐獎漢學獎的評審
一、仿效諾貝爾獎,沒有秘密
二、評審委員與評審團
三、打造國際學術獎品牌
四、召集人的故事及期待
第9章—方法論與代表作
一、史籍自動化:史料學派的新路徑
二、集眾工作方法
三、他山之石的評價
四、方法論:閱讀與研究
參考文獻
所史
回憶錄、口述、傳記
專著
文章
人物索引
後記

作者简介

郝倖仔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博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

中國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