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詩和生活經驗──重估中國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新詩(趙衛民)

辛笛論(吳思敬)

舊體詩詞進入現當代文學史的問題(李怡)

新詩是什麼?──新詩如何作為一個文類(陳俊榮)

新詩的治療功能(王珂)

擦亮生銹的漢語──以楊煉等詩人的作品為例(傅天虹)

翦論「接受反應」支點與中國接受文論的平行或交互(陳仲義)

詩運轉折點──台灣「現代派」簡史及復刊《現代詩》代表詩人的前衛能力(張寶云)

任洪淵漢語文化詩學的本土性反思──兼及任洪淵的詩歌創作(趙思運)

一九七○年代台灣新興詩社/詩刊特質析論(楊宗翰)

美國詩人桑德堡在中港台的譯介及影響(鄭政恆)

歷史意識、新知感性:羅青詩作意象策略研究(1970-2000)(李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