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繁體中文版序
第一章 大日本帝國時代的亞洲旅行
昭和初期前的亞洲旅行樣貌
不同於今日的亞洲旅行環境
日本觀光客在外地的遊樂方式
第二章 戰後日本人的亞洲旅行
日本人亞洲觀的轉變
旅遊手冊閱讀層的變化
尾聲──從旅行指南變遷看見的事
後記
本書原文書名為:旅行ガイドブックから読み解く 明治・大正・昭和 日本人のアジア観光
目录
推薦序 遨遊在旅遊手冊中的想像與時間旅行 工頭堅/《旅飯》創辦人、「出發吧!鐵三角」節目主持人推薦序 日本觀光旅遊手冊中的歷史記憶與臺灣 洪致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繁體中文版序
第一章 大日本帝國時代的亞洲旅行
昭和初期前的亞洲旅行樣貌
江戶時代也有旅遊手冊
擴及東亞的旅行範圍
八十年前日本人具備的空間意識
「可以旅行的中國」還受到限制
主要行程是戰跡巡禮
觀光旅行的正當名義
團體旅行成為主流
針對團體旅行的治安印象
無人聞問的橫跨西伯利亞鐵路之旅
不同於今日的亞洲旅行環境
從標準行程的比較來看外地旅行費用
中國旅行不需要護照
日本國內的跨境手續
從滿洲國跨境到中華民國
出入蘇聯國境的嚴格,亦同於戰後
充實的廣域優惠票制度
搭豪華列車和優雅船旅的大陸旅行
驚異趨近外地的長空之旅
用日語旅行的新領土
旅行會話情況彰顯的國際情勢
滿洲國成立後,日幣成為主力貨幣
全世界最複雜──滿洲國以前的中國貨幣情勢
通行日本軍票的中支與大正時期的膠濟鐵路
設定以分單位的時差
日本觀光客在外地的遊樂方式
在外地參加的戶外活動
日本人不論到哪兒都開發溫泉
飯店有西式、日式、當地式可以選
從餐廳看到的飲食享受
火車便當文化未能在大陸紮根
臺灣有鴉片的販賣處
遊廓為夜生活的一部分
東亞旅行頻繁的時代
第二章 戰後日本人的亞洲旅行
海外旅行自由化之前遠渡外國的環境
戰爭結束後的旅行態勢
外幣條件限制出國條件
東京奧運前夕開放自由海外旅行
是否需要旅行正當名義的爭議
護照不能多次使用
款項攜帶方法的變化
外國旅行比戰前更加遙不可及
旅遊手冊述說的團體旅行主流時代
巨無霸噴射機出現,船旅消失
亞洲旅行一度人氣低迷?
集中在亞洲特定地區的原因
準外國待遇的沖繩旅行
日本人亞洲觀的轉變
《外國旅行導覽》看到的中國和臺灣記述的變遷
中國旅行在文革後,以「社會科參觀」名義重開大門
字裡行間看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
戰後亞洲的旅行會話狀況
旅遊手冊非公認的日語通用國──伊朗
旅遊手冊閱讀層的變化
面向個人旅行者的資訊篇幅增加
面向女性的海外旅行資訊姍姍來遲
推祟穿和服去外國旅行
標明「女子價格」的香港舞廳介紹
臺灣傳承下來的溫泉藝妓與客房宴會
男性視角旅行的象徵──妓生觀光
女性讀者增加,裝幀美觀度也提升
亞洲旅行急速簡便化
尾聲──從旅行指南變遷看見的事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一覽
作者简介
小牟田哲彥
1975年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法學部畢業,筑波大學研究所商學科學研究科企業法學専攻課程修畢。專攻日本及東亞近現代交通史、鐵路相關研究和文藝活動。1995年,完成乘坐日本國內JR線全線2萬公里,世界70餘國的鐵路乘坐總距離達8萬公里。2016年的著作《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獲得日本第41屆交通圖書賞獎勵獎(繁體中文版為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年出版)。其他著作有《鐵馬想奔馳──搭乘南北韓分斷鐵路》(鉄馬は走りたい──南北朝鮮分断鉄道に乗る)、《鐵道與國家──「我田引鐵」的近現代史》(鉄道と国家─「我田引鉄」の近現代史)、《星空向後遠去的夜行列車》(去りゆく星空の夜行列車)等書。日本文藝家協會會員。
譯者簡介
陳嫻若
東吳日文系畢業,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譯作有:《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我把青春賭給山》、《豐田物語》、《哲學是職場上最有效的武器》、《地球全史》、《不自由的心》、《怒》、《今天也謝謝招待了》、《喜樂京都》、《塵封筆記本》、《穿越光之小徑》、《海上的世界地圖》、《闇的美術史》、《生還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