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经学有很强的时代性,各个时期的经学研究都有他的特色。那么,民国时期的经学研究,特色是什么?

历代经学的特色,可以从当时或后代所编的丛书反映出来。《十三经注疏》搜集汉代至宋代的注疏专著,反映汉学的研究成果。徐乾学为纳兰性德所编的《通志堂经解》,收宋代至明末的经学著作,反映宋学的研究成果。有清二百六十余年,其经学成就展现在《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上,大抵文字诂解多于经义诠释。

民国时期的经学既不走汉学或宋学的路,也不循清人所走的『清代汉学』的路。那时候,是个大变动的时代,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个传统价值观崩溃的时代。它的特色可以从本丛书所收经学专著反映出来。民国时期的经学著作约有一千种,本丛书预计收录最重要的九百多种,这些著作除承续传统治经之路的部分著作之外,多数的著作反映了以下数点特色:

(一)经书导读和经学史的专著

经书是古代知识分子求学历程中必读的书,日夜沉浸其中,似乎不需要导读性的著作,民国以来学制大不同,经书成了许多学科中的一科,经学概论的著作也应时而兴。三十多年间,出版了二十多种。至于各专经的导读性著作,如解题、读法、入门的书,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经学史的著作受西方史的观念影响,也出版了十多种。本丛书所收这两类的著作甚多,有不少是第一次与当代学者见面。

(二)用新方法和新观点解经

自清末开始,新的思潮和新的学问纷纷传进来,在新学问方面,如民俗学、社会学都是。新思潮方面,如: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等都是。许多学者利用这些新方法和新观点来解释经书,取得相当良好的成绩。利用社会学观点的,如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将三民主义与经典结合的,如顾寔的《三民主义与大学》;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利用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观点的,有闻一多的《风诗类钞》。

(三)国外经学著作的译介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大抵是中国的经学著作传到国外去。清中叶日本山井鼎的《七经孟子考文》传入,接着荻生徂徕的《论语征》也传入。民国以来,日本和欧洲的汉学著作译成中文的甚多,日本方面,如:本田成之的《中国经学史》、泷熊之助的《中国经学史概说》、诸桥辙次的《儒学の目的と宋儒の活动》,都有译本。法国马伯乐的《书经中的神话》、高本汉的《左传真伪考》,也有中文译本。

以上所述的几个特点,都有它们的代表著作。这些著作都已收入本丛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