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鏡花水月書名,涵蓋唐代銅鏡之美與佛教美術奧秘,同時借用「鏡中像」、「水中月」意象,代表佛教藝術最高境界,放空不執著的學習樂趣。全書共收錄12篇文章,發表時間歷從1987年到2008年。除了首章〈唐代銅鏡文飾之內容與風格〉側見唐代盛世的藝術發展外,有八篇以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為研究對象。另有二篇是針對佛教美術考古的研究方法進行檢討與省思,以及一篇拓片整理側記。九〇年代的佛教藝術學界以石窟研究為中心,作者運用考古學、圖像學的研究取徑,以及親身田野調查,根據佛教美術跨越時、空的特質,以宏觀視野進行議題研究。本書一開始以唐代銅鏡文飾風格、與武周時期長安七寶臺雕刻研究等三篇文章,架構初盛唐圖像風格與當時社會、文化、政治的關係。為了釐清後武周時期的佛教藝術發展,再進一步作縱向朝代延伸,橫向跨地域研究圖像風格。並試圖從單純圖像研究,走入信仰背景的探討,進一步復原或探究石窟的宗教功能。本書也收錄一篇針對九〇年代日本學界對於北齊「法界人中像」的論戰,試圖釐清始末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後一篇則提出拓片資料的重要性,由於中國佛教造像具有強烈的公眾性,石窟與造像碑皆然,故拓片研讀對於該時代的政經社會情況提供了更全面的認識。

 

作者簡介:

顏娟英,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在臺灣大學研究所時期曾跟隨江兆申先生修研,畢業後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工作一年餘。1977年赴美留學,途中曾於京都與東京短暫停留,觸動對佛教藝術的嚮往。留美時期先進入堪薩斯大學,隨席克曼(Laurence Sickman)教授從零開始學習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1979年進入哈佛大學,深受佛教藝術學者羅森福(John Rosenfield)教授治學態度影響,鍛鍊出寬廣學術視野。1986年返臺,進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從事研究工作;同時加入張光直教授主持的臺灣史田野工作室,在1988年展開臺灣美術史的田野調查,拓展全新領域,持續至今,成為重要的臺灣美術研究者。另方面,繼續深入研究中古佛教美術並持續發表研究論文,成為華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佛教藝術史學者之一。兩項研究領域皆成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