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共做的「同理心」:重反/返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礁湖區的田野工作(郭佩宜)

臨床田野:遇見異己者、把「人」找回來(彭仁郁)

觀看抑是窺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同理(朱瑞玲)

「多元自我」與「互為主體」:一位緬甸古典音樂家 的音樂自我建構(呂心純)

尼帕蛻:如蟲化蝶――流動在病者與醫者之間(郭昱沂)

由親子對談窺探學習信念的文化詮釋框架:臺灣與美國學童之比較(李瑾、馮涵棣)

女書和女歌的文化心理情結:從「訴可憐」到「歌功頌德」(劉斐玟)

想像的他者.他者的想像:心理學所謂的「文化轉向」(彭榮邦)

相互理解:心理分析作為高達美詮釋學論爭之問題(蔡偉鼎)

目录

劉斐玟、朱瑞玲
1 共做的「同理心」:重反/返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 19
礁湖區的田野工作
郭佩宜
2  臨床田野:遇見異己者、把「人」找回來 69
彭仁郁
3  觀看抑是窺視?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同理 111
朱瑞玲
4  「多元自我」與「互為主體」:一位緬甸古典音樂家 157
的音樂自我建構
呂心純
5  尼帕蛻:如蟲化蝶――流動在病者與醫者之間 207
郭昱沂
6  由親子對談窺探學習信念的文化詮釋框架:   261
臺灣與美國學童之比較
李瑾、馮涵棣
7  女書和女歌的文化心理情結:從「訴可憐」到 299
「歌功頌德」
劉斐玟
8  想像的他者.他者的想像:心理學所謂的「文化轉向」349
彭榮邦
9  相互理解:心理分析作為高達美詮釋學論爭之問題 391
蔡偉鼎
編者與作者簡介                  427

作者简介

劉斐玟

現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4.11 - )

經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主任(2013.08 - 2014.1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06.03 - 2014.10)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3 - 2004)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1999 - 2006)

美國Colgate University社會暨人類學系訪問助理教授 (1997 - 1998)

美國雪城大學人類學系兼任講師 (1992, 1995 - 1997)

天下雜誌(資深)資料研究 (1983 - 1988)

朱瑞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2004.07- )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合聘副教授(1987.08-)

經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2006.01 - 2010.12)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91.08 - 2004.06)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研究組組主任(1996.07 - 2000.04)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96.09 - 1997.09,2004.01 - 2004.06)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83.08 - 1991.06)

輔仁大學教育心理系講師(1976.08 - 1981.07)

臺灣大學學生心理衛生輔導中心心理輔導員(1974.08 - 19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