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是目前最完整的臺灣反核運動史,記錄臺灣發展核能的來龍去脈,以及或隱或現存在於運動中的故事,並思考如何落實非核家園,又該「核去核從」。

核電雖然宣稱安全便宜,但全世界至今尚未有辦法妥善處理核廢料,只能透過號稱安全的方式貯存起來,人口少、地理相對邊緣的蘭嶼就成為放置地點,當地原住民族也因而必須承擔核廢帶來的風險。而在核電廠與核廢場工作的工人,暴露在無色無味的輻射傷害中,罹患疾病後更難以舉證其與核能的關係。這些故事讓我們進一步思考,當都市人享受核電的同時,為何是偏鄉在承擔後果?當核電創造巨大的電費收益,基層的工人及當地居民又是如何被犧牲?

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是給臺灣的一記當頭棒喝,超過二十萬人走上街頭,讓我們有機會檢視臺灣的核能問題,以及作為一個海島,我們能怎樣發展永續能源?核電廠除役及能源轉型,將是邁向「二○二五非核家園」以及更公益未來的關鍵,本書梳理反核運動的歷史,讓我們從東北角小漁村的核電廠到世界大國間的核競逐,理解這一場告別尚未結束,我們都還在路上。

目录

推薦序 1 我的反核之路(張國龍/臺灣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前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推薦序2(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第一部 臺灣核電的前世今生: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六
1-1從原子彈到核電廠
1-2神祕的火
1-3家離核電廠那麼近
1-4 核事故點燃騷動
1-5 反核運動前奏
第二部 反核運動與代議政治: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四
2-1 恆春半島、城牆、核三
2-2 草根動起來
2-3 核四捲土重來
2-4 反核攪動代議政治
2-5 公投:分裂或者民主實驗?
第三部 回守地方: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九
3-1 咱的所在
3-2 別想在我家門外作怪
3-3 中央全力護航 臺電取得核四建照
【圖輯】
第四部 核廢何去何從?
4-1 驅逐惡靈──蘭嶼反核廢運動的開始
4-2 反核廢運動再起
4-3 中華民國政府遲來的道歉
4-4 核廢選址的重重波折 東臺灣的拒絕
4-5 核廢難題
【圖輯】
【番外篇】身在輻中不知輻──輻射鋼筋汙染事件
第五部 政黨輪替與運動低潮:二○○○至二○一一
5-1 臺灣首度政黨輪替與反核
5-2 停工又續建 一場惡鬥
5-3 核四安全疑雲
5-4 自然怎麼說
5-5 低潮與伏流
第六部 福島核災後的契機與轉型: 二○一一至二○二○
6-1 福島核災的震撼
6-2 反核運動成為風潮
6-3 核四裝填燃料關鍵年
6-4 能源轉型
6-5 核電除役的嚴峻挑戰
【番外篇】夢想一個非核的亞洲
終節 漫長的告別
後記
誌謝
附錄 反核運動大事記

作者简介

舜薇

畢業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灣大學日文系。二○○八年開始關注反核運動,當過記者、雜誌撰述、環境組織專職,目前在公民社會領域從事研究工作。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獎助。合著《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核電:臺灣的核四真相與核電歸零指南》等書。在寫作中持續學習。

崔愫欣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法律系。大學時期加入輔大黑水溝社,參與學生運動,跨校共組學生環保工作隊進行訪調,立志投入環境運動 ,二○○四年以紀錄片《貢寮你好嗎?》獲第二十七屆金穗獎最佳紀錄DV,入選國內外影展。從事非政府組織工作二十年,現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全國廢核行動平臺召集人。

劉惠敏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碩士,曾任非政府組織工作者、記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以採訪書寫作為社會參與之一。著有《營養聖戰四十年:臺灣營養學會四十週年紀念專書》,以及合著有《競合力點亮醫療:北醫醫療體系的變革之路》、《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十一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臺灣長照資源地圖:長期照顧實用指南》等書。

編者簡介

賴偉傑

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一九九二年開始參與環保運動,一九九九年共同創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現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第一份工作在竹科,曾進入公部門服務,在臺灣與中國的NGO都擔任過專職工作。長期投入草根環保運動與倡議,關注廢棄物、環境汙染、核電與產業政策等議題的結構性問題。編著出版《淡水河破碎地圖》、《我們為什要反核》,亦參與撰寫《解嚴三十人權落實──社會人權:解嚴與環境人權》、《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

審定者簡介

劉華真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策劃者簡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於二○○○年成立的全國性非政府組織,以促進社會公義、創造永續環境為使命,秉持「議題結盟、社區串連、公民行動、永續社會」的理念,長期致力於臺灣環境政策的建構與環境議題的推動,以政策監督、群眾教育、直接行動等方式來推動社會的改革,並化觀念為具體行動,積極守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