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歷史學家常常將注意力聚焦在那些爆發決定性事件的年份,如帝制崩潰的1911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1937年和共產革命成功的1949年。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不那麼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我們將會發現甚麼?
當前研究大多認為,中國政局在1944年到達了歷史進程的轉折點──國民黨的失敗和共產黨的勝利初顯端倪,戰後世界格局已然可以預見。本書則把聚焦點集中在更「平凡」的1943年:在這一年,二戰正如火如荼、同盟國宣佈廢除不平等條約、蔣介石寫下《中國之命運》,在開羅與羅斯福和邱吉爾會面、宋美齡到美國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訪問。從西北的新疆到南方走私貨物集散地廣州灣,他們──詭詐的政客、可疑的間諜、饑餓的農民、受壓迫的知識分子、不聽話的傳教士、倒霉的藝人──的故事闡明了這一年對中國的重要性。書中十三章以不同的主題探索了中國在1943年的成就與挫折,試圖捕捉她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時刻。
本書開啟了一種新的歷史研究方法。當我們把關注點集中在某一特定年份,尤其是不那麼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年份,我們就能發現該年發生的很多事件其實都對後來的歷史進程起了作用。這種方法超越了傳統以國際關係和國家政治為核心的研究思路,讓讀者得以理解決定中國命運的廣泛的政治、外交、軍事、社會、經濟、法律、宗教、文化等種種因素。
目录
前 言导 论 1943年的中国与世界
第一章 蒋夫人访美
第二章 新疆和“自由中国”的救赎希望
第三章 帝国VS.民国:香港在同盟国之间
第四章 把三民主义写进法律:司法改革和领事裁判权的终结
第五章 辩论《中国之命运》:在抗战时期书写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第六章 延安的铁菩萨:在整风运动中抓特务
第七章 激辩宪政与民主:抗战末期的宪政运动1943-1944/
第八章 1943年的重庆:民生、限制物价与政权合法性
第九章 救国或饿死人民?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
第十章 走光明之路:王明道在沦陷区的独立教会
第十一章 中国的卡萨布兰卡:广州湾的难民、匪帮和走私客
第十二章 蒋介石和开罗会议
作者简介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师从于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1966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著有《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国地方精神与主导形式》、《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等。曾获得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等。2014年8月,《叶》中译本甫一出版,便好评如潮,获誉无数:摘得“国家记忆·致敬历史记录者”年度历史图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北京晨报》度致敬图书、“中国书业年度评选”十大好书等殊荣。此外,该书还获评国家图书馆特别推荐图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入围图书。
李皓天(Matthew T. Combs),加州大学尔湾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担任《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编辑(Book Review Coordinator 和 Digital Editor),圣迭戈州立大学硕士。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19 世纪的帝国主义、“自由贸易”和技术如何在东亚地区创造出塑料,并推动了电影底片和火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