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通俗历史著作。作者比较了从农业时代开始到现代社会开始的时间内的中国与西方文明,探讨了导致这两大世界文化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以及这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何为它们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奠定了基础。作者用引人入胜的叙述比较了罗马帝国和汉朝的历史,这两者在自然、地理、人口的特点上极其相似。本书还探究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西方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但在近代却迅速崛起,而中国保持了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传统文化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农业发展的悖论及其对中国和西方文明的影响

最古老的悖论

中国农业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驯养的动物

中国古典时期的工具

中国早期的犁

中国最早的王朝

罗马的农业

意大利农业

埃及

黎凡特和美索不达米亚(地中海东部地区)

希腊

罗马经济概述

第二章 古代哲学:中西方差异

中国对稳定的探索

第一代儒家学说

道教:对“道”的另一种诠释

第二代儒家学说:孟子

第二代道教:庄子

法家:荀子

第二代法家:韩非子

法家思想的实践:李斯和秦朝

汉朝

希腊视角(第一部分)——问题

希腊视角(第二部分)——求解

苏格拉底的思想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罗马视角

罗马宪法

腐败

世界公民

基督教

第三章 游牧民族

两种不兼容的生活方式:游牧民与定居民

持久的游牧民族威胁、大炮的使用以及中国的三个主要问题

远东草原以及中国的地理特征

游牧民族、贸易和移民

游牧民族的战术

杰出的领袖

汉武帝——中国的“武”皇帝

丝绸之路:文化悖论的致命体现

高热量食物优势以及农民感染的疾病

罗马帝国和中国汉朝所遭遇的重大人口危机

忠诚、国家以及失落的天堂

道教

佛教

混战时代

罗马帝国的陨落

多瑙河

莱茵河

匈奴、匈人和日耳曼人

中国重新统一的潜力对比西方的分裂

第四章 中世纪的中国和欧洲的对比

意想不到的结果

回顾农业的驳论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唐代(公元618年—906年)和中国的复兴

唐朝的经济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黄金时代的延续

宋朝的经济

游牧统治的插曲

罗马衰落期间封建主义的演变

中世纪农业:封建制度的崛起

曲辕犁

轻便马轭和马掌的使用

封建制度

气候和中世纪农业对封建制度的影响

中世纪新经济的出现

中世纪晚期(公元1300年—1500年)

“巴比伦囚虏”(阿维尼翁之囚)和天主教会大分裂

西欧皇权的上升

社会变化

体制对比:统一的中国与分裂的欧洲

第五章 中国和中世纪欧洲:文化正统与创造力

中国的经济、行政制度和正统思想的形成

宋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重建儒家正统思想

中世纪欧洲正统思想的基础

中世纪早期的王权(公元500年—1000年)

封建制度

城市的非法居住环境

格里高利革命

知识的复兴:中世纪的正统思想

学习的生存与复活

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出现

亚里士多德的复兴、中西对比、新的欧洲正统思想

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

中世纪晚期和中世纪欧洲思想的分裂

结论

第六章 游牧民族权力的鼎盛时期

文化悖论产生的陷阱

蒙古征服和统治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士兵:蒙古人

成吉思汗的征服

窝阔台

蒙古人的致命弱点:新大汗的推举

蒙哥的征服

元朝:不平静的百年统治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

蒙古的残酷统治毒害了中国人的应变能力

明朝僵化的意识形态

蒙古人对欧亚大陆的影响

跛子帖木儿:恐怖的游牧统治过渡期

淋巴腺鼠疫(黑死病)

清代:统治中国的第二个游牧政体(公元1644年—1911年)

满族游牧民是谁?

满族动员

从袭击到征服:努尔哈赤组织起满族

皇太极的继续征服

多尔衮摄政

清朝统治的巩固

清康熙

清朝权力的继续:新的“野蛮人”从南而至

第七章 现代化

中世纪早期日耳曼统治下的欧洲

人的价值:赔偿金

集会权

基督教的组成部分

中世纪中期和法律

罗马法和贸易——财产的作用

形势的另一转变:中世纪晚期

基督教的复兴

基督教人文主义者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

地理大发现及其后果

中国没有进行现代化:传统的陷阱

中国版的地理大发现之旅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史蒂文·瓦莱奇(Steven Wallech),美国长滩城市学院世界史高级教授。曾在克莱蒙研究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多所大学或学院执教30多年。其他著作有《世界史:简明主题分析》(两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