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抗日戰爭期間,為了動員民眾禦敵救國,文化界人士運用戲劇、漫畫、報紙等通俗文化形式展開愛國抗敵宣傳,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大眾文化。他們把原先興起於城市的通俗文化改造成面向遼闊農村的宣傳工具,為團結民眾及戰勝敵人起了關鍵作用。與此同時,共產黨借用歌謠、秧歌劇、說書等文藝形式,塑造了一種全新的「群眾文化」來宣傳抗日,打擊國民黨政權,更用來歌頌邊區革命。

洪長泰教授以詳盡豐富的一手史料及採訪,深入展示了抗戰時期政治宣傳文化的推動和影響。他指出,通俗文化的政治化與農村化,不僅在抗戰中發揮關鍵作用,也幫助共產黨在內戰中勝出,並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歷史走向。

目录

導言

第1章 現代通俗文化的興起

通商口岸與上海

中國城市的新戲劇

中國漫畫的出現

新報業與新時代報人

第2章 話劇

戲劇普及化

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

女性抗敵象徵:愛國的名妓與女將

歷史劇

傳統劇

第3章 漫畫

救亡漫畫宣傳隊

戰爭的圖像

新藝術形式

豐子愷漫畫中的戰爭與和平

第4章 報紙

戰地通訊

范長江與戰爭語言

戰地記者

記者作為評論員

傳播與分散

地方報紙

第5章 舊瓶新酒

通俗文化的用途

老舍和老向

鼓書及其他通俗文化形式

通俗讀物

第6章 共產黨控制區的通俗文化

農村戲劇運動

藝術為政治服務

報紙與新語言

創造新社會

邊區文化

第7章 新政治文化

知識分子的積極參與

城市通俗文化形式的傳播

農村文化

後記:政治宣傳文化的研究與展望

作者简介

洪長泰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榮休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學士,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歷史學博士。從事現代中國文化史、政治空間及民間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英文專書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1937–1945、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Politics of Control: Creating Red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文專書有《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譯者

麥惠嫻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學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傳播碩士。譯有洪長泰著:《毛澤東的新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