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上 卷 雪霁高松 Professor Ting Pang-Hsin: An Appreciation South Coblin(柯蔚南)/003 大师的身影:我所认识的丁公 张洪年/005 雪霁高松——丁邦新先生学述何大安 陈忠敏/009 上古汉语 谈上古汉语“谓之”、“之谓”结构 梅 广/013 论“艐”与“届”的语言关系 杨秀芳/028 古文字字形结构保存的古代语法信息 杨荣祥/041 上古汉语单音节双音节形态构词规则 郑张尚芳/049 The Original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Qí 其 as Re.ected in the Language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Ken-ichi Takashima(高嶋谦一)/059 中古、近代汉语 唐诗中的“不论”和“无论” 王云路 方一新/091 《韵诠》五十韵头四事 平山久雄/103 音韵与人品 何大安/111 波斯文《脉诀》中的汉语音译 沈钟伟/122 汉语音韵学史的几个基本问题 姚荣松/135 东晋南朝吴语的“铛”*ta.字和现代闽语的“鼎”*tia.字 梅祖麟/149 唇音增音分化类型研究——轻唇十韵的特殊条件 陈贵麟/154 语言接触与中古译经语法研究遇笑容 曹广顺/167 唐诗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别问题补论 刘子瑜 刘宋川/175 “来”和“去”小议 蒋绍愚/195 A Hybrid Question Form in the Zutangji 祖堂集 Anne O. Yue(余霭芹)/206 现代汉语 关于文白异读的再思考 李如龙/231 中国的反切秘密语 李蓝/240 “声”与“音”的近义辨析:词义与认知概念的关系 洪嘉馡 黄居仁/256 “一音一义”与汉字不废 孙景涛/278 三段式句内排比句的时长分析 徐坤宇 石锋/291 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相互关系例说 张振兴/318 语法研究的新视角:语言信息结构 陆俭明/327 轻动词与现代汉语的新型使动结构和意动结构 黄新骏蓉/35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汉语方言研究 詹伯慧/372 So 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Map Model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Chiew Pheng Phua(潘秋平)/388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Chinese Tones Shu-Chuan Tseng(曾淑娟)/416 下 卷 北 方 话 中古入声字韵母和声调异读在北京话中的变迁 ——历史、现状及变化趋向和原因 王洪君/437 广西三江县西南官话的元音格局 吴圣雄 江佳璐/453 山东滕州的声调变异——边界方言的演化动因 张瀛月 朱晓农/471 甘沟话的状语从句标记“是”及其来源 张竞婷 杨永龙/485 泰兴方言侯尤韵的历史演变及归并类型 顾黔/501 Waifs and Strays Brought Home: Edward H. Parker’s Early Hànkǒu Colloquialisms South Coblin(柯蔚南)/508 吴语 崇明方言的声母h.和. 王福堂/521 语言演变的观察与思考——从苏州话说起 汪平/529 吴语《山歌》用韵考 张洪年/533 论上海话中的一个“回头音变” ——兼论由语言接触激发的音变特点 陈忠敏/557 宣州片吴语古并母字的演变及相关问题 谢留文/568 闽语 闽东柘荣方言完成体助词li0 的来源 吴瑞文/579 闽、客语“撒,散”义、“举,挑”义方言词本字“施,移”、“何(荷)”考释 徐芳敏/596 从儋州话se35(阴平)和s.u11(去声)说起 张惠英/623 原始闽南语韵母构拟举例 郭必之/635 粤语 21 世纪香港粤语中的英语借词 姚玉敏/647 《广东土话文选》所见外来词研究 游汝杰/672 粤语动词后缀与完句问题 邓思颖/686 粤语的动词后缀“着” 黎奕葆 钱志安/697 其他南方方言 客语传教士文献中所见“话”与“讲”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江敏华/711 古全浊声母在湘南东安土话中的表现 麦耘/725 连城(新泉)客家话单字调的声学测量 项梦冰/739 南方汉语中的“毒”字 潘悟云/751 On Functional Words“eˇ∕e . ( 吔)”and“e .∕e .∕le . ( 仔)” in Taiwan Meinong Hakka Ying-chin Lin(林英津)/757 汉藏语和其他语言 现代藏语复合名词的构词方法 江荻/787 大岗标话“a42-VP”型疑问句的来源 吴福祥/805 汉语“水”词族和维吾尔语的深层对应 邢凯/815 中国学者的汉藏语研究“梦” 孙宏开/830 论土汉语言接触 张军/840 全浊音演变的区域性特征 黄行/853 景颇语“存变句式”的性质及其在句式中的地位 ——兼反观汉语的“有V”句 戴庆厦/866 Ad ditional Evidence from Hwunmin Cengum Enhay Explaining Sin Swukcwu’s Use of the Letter . to Represent the Entering-Tone Coda of the Yào 药 Rime Zev Handel(韩哲夫)/876 Pang Phonology and Vocabulary Jackson T.-S. Sun(孙天心)/888 附 录 丁邦新先生著作目录 陈贵麟/923 后 记/930

目录

上卷

雪霁高松

Professor Ting Pang-Hsin: An Appreciation

大师的身影:我所认识的丁公

雪霁高松——丁邦新先生学述何大安

上古汉语

谈上古汉语“谓之”、“之谓”结构

论“艐”与“届”的语言关系

古文字字形结构保存的古代语法信息

上古汉语单音节双音节形态构词规则

The Original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Qí 其 as Re.ected in the Language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中古、近代汉语

唐诗中的“不论”和“无论”

《韵诠》五十韵头四事

音韵与人品

波斯文《脉诀》中的汉语音译

汉语音韵学史的几个基本问题

东晋南朝吴语的“铛”*ta.字和现代闽语的“鼎”*tia.字

唇音增音分化类型研究——轻唇十韵的特殊条件

语言接触与中古译经语法研究遇笑容

唐诗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别问题补论

“来”和“去”小议

A Hybrid Question Form in the Zutangji 祖堂集

现代汉语

关于文白异读的再思考

中国的反切秘密语

“声”与“音”的近义辨析:词义与认知概念的关系

“一音一义”与汉字不废

三段式句内排比句的时长分析

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相互关系例说

语法研究的新视角:语言信息结构

轻动词与现代汉语的新型使动结构和意动结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汉语方言研究

So 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Map Model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Chinese Tones

下卷

北方话

中古入声字韵母和声调异读在北京话中的变迁——历史、现状及变化趋向和原因

广西三江县西南官话的元音格局

山东滕州的声调变异——边界方言的演化动因

甘沟话的状语从句标记“是”及其来源

泰兴方言侯尤韵的历史演变及归并类型

Waifs and Strays Brought Home: Edward H. Parker’s Early Hànkǒu Colloquialisms

吴语

崇明方言的声母h.和h

语言演变的观察与思考——从苏州话说起

吴语《山歌》用韵考

论上海话中的一个“回头音变”——兼论由语言接触激发的音变特点

宣州片吴语古并母字的演变及相关问题

闽语

作者简介

丁邦新(1936年10月15日-2023年1月30日),男,江苏如皋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文学士、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博士学位。1996年迄今,担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他还曾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语言学Agassiz讲座教授,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6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出版专著九种,论文六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