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戰爭促使近代台灣形成大規模的人群跨區移動與社會再組織化,島嶼離返成為台灣的核心文化現象,涉及因戰爭錯位或重置人群之移動、記憶與書寫等問題。本書鎖定戰時記憶敘事或受戰爭遺緒作用之文學文本,梳理島嶼台灣所產出的離返故事和文化記憶。從文學角度觀看台灣的歷史和記憶,感知戰爭時期在後方且歷經不同時代的作者,其作品的共相和殊相,為瞭解當代台灣社會提供一個有效捷徑。

  戰爭是理解台灣社會的重要線索,其概念除了普遍認知的軍事衝突外,也包含資本分配、族群壓迫、文化控制等社會管理。承此,本書以大東亞戰爭及其遺緒作為思考基底,展開「日治台灣與帝國戰爭」、「復員重啟與社會內戰」、「島外台人的述史敘事」三項主題討論。發現台灣戰時記憶敘事所呈示的生命樣態、歷史記憶及敘事圖式,分別指向被損害的自我、以戰為治的生存經驗、主體修補的敘事路徑,呈示不同歷史世代書寫的自我技藝與記憶戰爭的多元軌跡。

目录

導言 島嶼上的「戰爭」

【第一部 日治臺灣與帝國戰爭】

第一章  戰爭與敘事調節:論戰爭期前後石川達三與楊逵的人書寫

第二章  青春的創傷與修復:論陳蕙貞《漂浪的小羊》與文心《泥路》的戰爭記憶與成長敘事

【第二部 復員重啟與社會內戰】

第三章  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

第四章  島嶼的離返:戰後張我軍的歸返敘事與北京再現

【第三部 島外臺人的述史敘事】

第五章  漂泊者的中國風景:臺人音樂家柯政和戰前(1922-1945)在北京的社會觀察與書寫

第六章  歷史記憶與創傷書寫:論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及其一九八○年代小說的再現機制

結論 臺灣戰爭記憶及其後

作者简介

羅詩雲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台人中國敘事、離散敘事、文學地景,關心東亞的人群移動與交流議題。曾出版專書《重寫中國: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中國敘事(1920-1945)》,獲2022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文獻書刊優等獎。研究成果散見於《台灣文學學報》、《台灣文學研究學報》、《清華學報》、《成大中文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等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