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爱的绊》中叙述了战争与爱情,更多表现的是战争对人类幸福、安宁的破坏,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和厌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爱的绊》完完全全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不涉及政治,也不对别人或社会进行评论、批判。也不会从当今时尚出发,为祖先增光添彩,更不会去顾及别人对我的态度和想法。逝者如斯,我已无法驾驭我持有的这种感情和感悟,只能用笨拙的语言表述发生在令我尊重、敬畏、喜欢的父母亲和亲人身上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他们生活之艰难、挣扎与奋斗;再用不太完美的手法把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断连缀起来,只为真实,只为记述,只为在父亲的有生之年完成。 在我读大学期间,友人时常劝我记述一下我家的家史,然而,我却一再敷衍了事,并未放在心上。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我的人生蹒跚来到不惑之年时,回望自己人生中“而志于学”“而立”“而不惑”的人生旅程,仿佛一切皆非歌,亦非梦。感叹自己,何尝不是瞻前顾后,踯躅不前;何尝不是自信心丧失、委靡彷徨,感慨前途渺茫;何尝不是抱怨别人的多,责备自己的少;何尝不是抱怨生不逢时,或悲天悯人之类被客观所左右…… 《黄帝内经》的至理名言给予我人生的提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推之可十,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从中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主客观存在的现象,明确地提出了天时、地利、情志变化对人的影响。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不同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王安石所说:“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以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细细品味,咀嚼着诗意的韵味,为之动情。 深深品味人生至理名言,感叹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更有坚忍不拔之志。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驾驭着我在如醉如梦中醒来。是使命,是责任迫使我想说,我想写。想把我所知道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写成文字的念头便油然而生,由此一发而不可收。 我知道我这个凡夫俗子,不能出世,也不会成仙。我只是出于真心的感动,想在我父亲的有限的生命里,把我曾听到过的或亲眼所看到过的有关父辈的事迹记述下来,形成文字资料,让父亲为自己的人生感到无愧和自豪。于是,我辞掉工作,告别安逸的生活,勇敢地拿起笔,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真实地记录我的家史,并以此慰藉先人,启迪后人;也由衷地希望读者们能在我纷繁复杂的叙述中和我一同回忆过去。在我对“命运”真实的记录中,感受对我们这一代人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认识价值的东西,并能够与我产生共鸣。我想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部家史可以浓缩一个国家的历史。 我的父亲日本名字叫佐々木斡夫,中国名字叫佐皓,祖籍日本国北海道稚内市,15岁参加中国八路军,19岁转业到中国辽宁省鞍山市工作。我的母亲名叫余秀娥,祖籍上海,1952年于辽宁省鞍山市鞍钢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鞍钢职工医院外科手术室做护士工作。我的名字叫山中晴子,原名佐佐木晴子,中国名字叫佐晴。祖籍辽宁省鞍山市。1991年随父亲回日本定居。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我的祖父从跨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使他的子子孙孙,就都变成了半个中国人。从而使这个家族深深地刻上了具有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烙印,并开始了中日两国血肉相连、坎坷曲折、辛酸苦辣并带有着悲剧性的历程。 由于自己心情急迫,以及写作能力之不及,因而担心不能充分、全面地描述这跨越国界的亲情,我只能用我笨拙的指端记述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一段跨越两个世纪、普通而不平凡的故事。把我家人的血和泪、苦和乐、生存之难、辛酸苦辣写下来,告诉今人和后人,至少能让我和我的子孙作为永远的纪念,并以先祖为骄傲和慰藉。总而言之,鉴于我们这些二代、三代的混血儿,具有中日两国血缘关系无法割断的情感基础,那么,就让我们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播下友谊的种子,并使它生根、开花、结果。但愿我的这一初衷能得以实现。 山中睛子 2010年7月于中国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