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修身西学》由高一志与数位中国士人合作译出,刊刻于1637-1638年,共十卷,计四万余字。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伦理学传统--经院传统和人文主义传统,均在晚明时期被译介入中国,《修身西学》乃经院传统的唯一一部译著。此书完整呈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系统,乃经院伦理学在中国的首次系统译介,早于晚清西学伦理学的东渐二百余年。目录:第一部分《修身西學》研究第一章《修身西學》的作者、成書與影響高一志的生平與著作《修身西學》的成書與出版《修身西學》的影響第二章文藝復興的經院倫理學文藝復興及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復興耶穌會倫理課程:倫理學課程的地位問题“可因布拉評論”《可因布拉倫理學》第三章義檀之學的基礎:《修身西學》前六卷考證從《可因布拉倫理學》到《修身西學》《義禮西學大旨》及《義禮之序》:倫理學作為一門道德科學的問題第一卷:善和利的問題第二卷:幸福的“體”和“用”第三卷:“動行”主要來源於“司愛”第四卷:在善基礎上的感情第五卷:道德天賦論或道德習得論第六卷:靈德與習德的區分第四章義檀之學的内容:《修身西學》後四卷考證萊修斯生平和《論正義》簡介《修身西學》後四卷概要第七卷:智德prudentia第八卷:廉德temperantia第九卷:毅德fortitudo第十卷:義德iustitia第五章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修身西學》《可因布拉倫理學》傳統與《尼各馬可倫理學》“真福”的包容性解讀與天主作為人的終極目的“德”作為通向“真福”的必要條件《修身西學》中的神學傳統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詮釋完美幸福與不完美幸福意志司愛為行動之源結論第六章《修身西學》的儒家土壤第二部分《修身西學》今注修身西學目錄義檀西學大旨修身西學卷之一義禮之序意為身修之本第一章人意定有所向第二章人所向者何第三章好美幾類第四章人物向趨同否第五章修身西學卷之二人之所向有宗罵第一章人之所向惟一第二章人所向宗為何第三章人所向福為何第四章人福不係外好美第五章人真福不係于身好美第六章人福係于神好美第七章修身西學卷之三人之動行從何而始第一章司愛獨罵自主之司第二章司愛總督眾司如何第三章明愛二司動行之序第四章血氣司愛為何第五章修身西舉卷之四血氣二司之情何第一章諸情總目第二章愛情本末第三章欲情本末第四章樂情本末第五章惡情本末第六章避情本末第七章憂情本末第八章望情本末第九章惧情本末第十章果敢本末第十一章忿怒本末第十二章修身西學卷之五動行之善惡為何第一章動行之善惡繇何第二章人動行中有非善非惡者否第三章善惡相通相變否第四章外動行之善惡繇何第五章修身西學卷之六德為何第一章德麗何質第二章德之中庸第三章德之生息第四章德之區品第五章宗德相須第六章修身西舉卷之七智德為何第一章智屬誤否第二章智之務何第三章智之宗品第四章智之屬德第五章智之生成第六章智之亡失第七章修身西學卷之八廉德為何第一章廉德之枝第二章廉德生存第三章廉德亡失第四章廉之胴德第五章修身西學卷之九毅德為何第一章毅德敵損第二章毅之屬德第三章宏德為何第四章宏德之敵第五章宏施何德第六章含忍何德第七章恒久何德第八章修身西舉卷之十義德何為第一章宜者為何第二章義德宗枝第三章義德功務第四章非義者何第五章義之屬德第六章欽崇何德第七章仁德第八章弟德第九章孝德第十章感佩德第十一章真實為何第十二章和氣第十三章好施第十四章權德第十五章概念對照表附錄參考文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