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書是社會學者戴伯芬教授對自己阿嬤的近身素描,同時也是對戰後勞動女性生命的紀錄。阿嬤張曾桂十六歲就進礦坑工作,身高不到一百五十公分,每天推著沉重的臺車,赤腳工作,穿梭於漆黑的坑道之中。夏天坑內溫度達四十度,衣服總是被汗水以及坑內積水浸溼,月經來時也無法更換衣褲,用破布墊著繼續工作,經血外露的難堪成為礦坑女性工作日常。女性進坑之外,也做坑外雜工,男人做的她們做,男人不做的她們也做,但是薪水總是遠遠低於男性,工時又經常高於男性。除了礦場勞動之外,她們也負擔起家庭中打掃、煮飯、洗衣、帶小孩、照護公婆等再生產工作。不被看見的女性礦工,是哺育整座礦場的母親。
本書不僅挖掘臺灣最後一代女礦工的故事,呈現戰後臺灣礦場女性的勞動與精神樣貌,也描繪從日治時期山本炭鑛至戰後海山煤礦,一段不該被遺忘的臺灣礦業變遷史。
目录
作者序 歷史與生命斷層的修補第一篇 山本炭鑛
一、山本義信
二、入坑
第二篇 礦工家庭
三、戰火
四、接收
五、收養
第三篇 海山煤礦
六、著礦
七、災變
第四篇 礦場中的女人
八、女礦工
九、家暴
十、臨盆
第五篇 礦業榮衰
十一、礦村
十二、工寮
第六篇 家的危機
十三、家變
十四、成家
十五、親歿
十六、轉業
十七、死別
【圖輯】
第七篇 三大礦災
十八、礦殤
十九、奇蹟
二十、究責
二十一、收坑
【圖輯】
第八篇 終曲
二十二、反服
二十三、滅村
二十四、抵抗
二十五、思念
二十六、回歸
【圖輯】
後記
附錄 張曾桂生命年表與礦業大事記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大家出版,二○二一)、《社會極化:比較新加坡、香港與臺北》(Social Polarization: Comparing Singapore, Hong Kong and Taipei, Germany: Lambert, 2017);合著有《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群學,二○一五);編有《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第二輯》(大家出版,二○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