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图书亮点】

1.中国近现代史知名学者李怀印新著,“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5号图书;

2.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一致推荐,《亚洲研究学刊》《二十世纪中国》重点评介;

3.新见迭出。本书对影响现代中国形成的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的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的反思,均有独到的见解;

4.研究方法新。采用“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以综合的视角努力挣脱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之泥潭,将诸多微观研究升华为宏观考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

5.视野宏大。本书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将近世中国的国家转型置于世界近代史的视角下加以认识和照察,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

6.时间跨度长。对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做了全面论述,打破了国内外中国史学界所习惯的古代与近代、近代与现代之间的分期藩篱,把延续数个世纪的中国国家转型历史作为一个既有不同环节又前后贯通的完整过程;

7.强烈的现实关怀。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求对今日中国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思考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和转型等深层问题;

8.史料丰富。充分利用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书中论点皆有扎实的文献史料和数据图表作为支撑。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问题所在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若干关键论题
★ 第二章 早期近代疆域国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国
边疆的整合
治理边疆
治理内地各省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
★ 第三章 边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
清代的战争与财政
清朝财政的低水平均衡
清朝在世界历史上的独特性
★ 第四章 地方化集中主义:晚清国家的韧性与脆性
财政分权
有条件忠诚之滥觞
地方化集中主义
★ 第五章 从内陆到沿海:晚清地缘战略的重新定向
传统地缘秩序之终结
塞防与海防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成与败
★ 第六章 迈向现代民族国家:清末新政时期的国家重建
财政构造中的高度非均衡机制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陷阱
缔造新的民族
★ 第七章 集中化地方主义:民国前期财政军事政权之勃兴
军阀竞争中的赢家与输家
为何国民党势力胜出?
走向国家统一
中国后来居上:从区域到全国的建国路径
★ 第八章 半集中主义的宿命:国民党国家的成长与顿挫
制造新的正统
党国之政治认同
国民党国家的半集中主义
★ 第九章 国家建造的全面集中主义路径: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之交汇
共产党革命的地缘政治
打造政治认同
东北地区与国共内战
共产党根据地的财政构造
一个比较分析
★ 第十章 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国家转型
疆域的扩张与整合
王朝的衰落与调适
迈向民主抑或集权国家
★ 第十一章 历史地认识现代中国
欧洲中心论的迷思
现代中国之成为“问题”
中国为何如此之“大”?
中国为何如此之“强”?
国家转型的连续性
★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李怀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美国徳克萨斯大学奧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1)。主要论著有《重构近代中国》《乡村中国纪事》《华北村治》,主编两套大型丛书:“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丛书、“当代中国史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