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第一臺電視訊號發射機、雷射、電晶體再到積體電路,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在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陸續研發關鍵技術、自製科技產品,成功推動臺灣電子產業的進程。然而原以培育「路、輪、電、郵」等基礎建設人才為主的交通大學,為何在臺灣復校卻是以「電子研究所」起家?政府政策、美援,以及校友,如何牽動復校運動,進而改寫臺灣產業史?

▎從「交通」轉向「電子」的復校歷程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交大校友便陸續倡議在臺復校;但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臺灣為暫居之地,培育基礎建設人才的需求遠不及收復土地的重要,復校提案便因政府政策、國家財政等因素受阻。

然而,戰後與軍事相關的原子科學發展迅速,連帶帶動各國電子科學領域的發展,與清大的原子研究所相對應的交大電子研究所構想浮現檯面,為復校帶來一線生機。書中透過爬梳此段歷史,呈現「工程師」們的復校計畫是如何與國家政權磨合,並緊扣時代的變遷,最終推動了臺灣第一間電子所。

▎邁入原子與電子的時代,影響戰後研究的國際力量

借助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美援相對基金,交通大學在電子研究所成立後,除了挹注資源在硬體建設上,也透過校友的引介邀請到多位專家學者授課、建置實驗室等,為交大的研究發展打下基礎。並在一九六二年引進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一九六五 年自製雷射,研製第一枚平面電晶體; 一九六六年更成功自製第一顆積體電路,見證臺灣電子產業發展前沿。

本書從機構史角度出發,爬梳檔案文獻、報章雜誌、佐以口述訪談紀錄,重現時代中錯綜複雜的機構與人物關係,釐清遷臺後國民政府、交大校友、美援等多項因素交互影響的復校脈絡,重新探索臺灣電子產業發展最初、也最為關鍵的節點。

目录

序曲

晚清變局的曙光(一八九六—一九一一)

烽火下向學不倦(一九一二—一九四九)

領航現代化建設

第一章 新枝初萌:艱困的復校

交大雖舊,其命維新

一封來自美國的電報

預算和目標的攻防戰

第二章 根植風城:電子研究所的奠基

風馳電掣的開場

我們的電子年

研究與課程藍圖

第三章 桃李燦漫:電子所與研究生教育

覓良師煞費苦心

得英才而教育之

往事並不如煙

第四章 廣傳新知:引領臺灣跨入新紀元

錢公南與他眼中的未來

電信電子訓練研究中心

啟電腦教育之先河

第五章 曙光初綻:交大電子所領航科技創新

小發明與大貢獻

開啟臺灣電視新紀元

打造護國神山

改變世界那道光

尾聲

餘波意猶未盡

交大工學院重生

電子產業的磐石

作者简介

郭力中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與中文雙學士,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對史料蒐集、檔案分析、訪談紀錄以及文稿撰述皆有濃厚興趣。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校史特藏組計畫助理,協助製作校史紀錄片、口述歷史專書、校史主題策展、退休教職員訪談以及發展館校史主題導覽等工作項目。

朱富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新聞學組教育學士,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中國商務與亞太研究碩士。歷任《園區生活雜誌》、《大地地理雜誌》、《當代設計雜誌》、《經濟日報》文字採訪編輯,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特約文編、勞動部產業人才投資方案企業公關班與新聞稿寫作班講師,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校史特藏組計畫助理,著有《從茅寮細孲仔到臺灣創投天王:邱羅火口述歷史》、《順天樂命:阮大年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