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一七九六至一八六四)》是美國哈佛大學孔復禮(Philip A.Kuhn)教授的力作。孔復禮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清史的著名學者,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本書研究中國晚清時期的團練、地方武裝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政治結構的變化,它利用了大量的地方志和其他中文資料,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研究歷史問題,是美國研究中國史的傑出著作之一。劉廣京教授以魏斐德的《大門口的陌生人》和孔復禮的《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兩書為例,稱譽這兩位作者是美國六七十年代深入探討社會史動態的最傑出的史家(劉廣京:《三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趨勢》,見《近代史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本書認為,中國有「民兵」思想的悠久歷史,但明、清時代的制度基本上已體現了士兵和平民的分離。一七九六年開始的白蓮教造反,正規的軍事機構和力量無以對付,驅使官員們尋求輔助的辦法,地方性的團練武裝應運而起。這時期的團練仍在國家監督之下,對王朝的軍事制度並無直接影響,但對以後太平天國時期的地方軍事化起著先導的作用。
本書以主要篇幅討論十九世紀中葉起出現的各種類型和形式的地方武裝問題,著重研究由正統的名流—士紳創辦的各類團練的形式、規模、財政基礎以及和氏族的關係,尤其是和官方的官僚政治制度如保甲、里甲、地方治安和徵稅網絡之間的關係問題。又以江忠源、胡林翼、曾國藩、劉於潯等人為對付太平天國和其他造反事件而創建各類地方武裝為例,對上述這些問題作了詳盡具體的分析。在這些正統的地方武力之外,本書還探討了各種形式的異端地方武裝,如村社武裝、「股匪」、「堂匪」等的興起、和正統武裝的異同、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轉化等問題,展示了晚清地方軍事化的廣泛普遍和複雜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