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首先提出「宗教環境學」作為全書的新詮釋概念,並成功地網羅包括當代臺灣學界的(文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的中外學者,堪稱最精英學者群也是最多元的原創性論文在內。

  本書共分三卷,全部內容已達40多篇文章,涵蓋了臺灣各宗教(民間宗教、原住民宗教、一貫道、新興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研究,所以能夠據實針對臺灣本土大眾宗教信仰變遷:從數百年前至今的歷時性變遷,也同時關注到國家政策的主導力量、並將諸如原漢族群的信仰差異、二次大戰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興宗教崛起、全球化導致的宗教資本化與商品化、大眾信仰與身心靈醫療的復甦等各類課題,以及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印度東北的宗教環保運動、柬埔寨的祖靈經濟、泰國的護林僧運動等議題,都有機的相應納入。

  此外,本書第二卷特闢一大項,專門介紹當代臺灣各學科研究大眾信仰變遷的典範學者,讓讀者了解一個學術研究者,彼等對於相關問題的設立及其解決的來龍去脈。而且,本書第三卷特別增加亞洲多個國家的宗教與環境保護運動與實踐過程。可知,本書堪稱是,歷來有關大眾信仰變遷的著作中,不但最具跨學科特色且又兼具「宗教環境學」新詮釋理念的,三卷版研究精華匯集。

目录

前言與致謝/張珣、高晨揚、江燦騰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簡介

編者與作者簡介

導 論/張珣、高晨揚

第一部份:多物種生命共同體

第一章 穀物黏人、野菜女人與「包心」菜:北部阿美族的儀式植物與感官生態學/劉璧榛

第二章 認同與跨越的環境之羽:當代阿美族人與鳥的交纏關聯/李宜澤

第三章 重新思考消失的意義:排灣文化中雲豹(likulau)的滅絕與韌性/陸澐杉(Agathe Lemaitre)

第四章 能通力與市場攫取:柬埔寨白朗森林的祖靈經濟/吳考甯(Courtney Work)

第二部份:宗教宇宙觀的本體論反思

第五章 非自然、非文化: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親屬關係與輪迴觀/楊美惠(Mayfair Yang)

第六章 護生在臺灣:「自然的權利」能否保護一切有情眾生?/倪杰(Jeffrey Nicolaisen)

第三部份:宗教群體的生態實踐

第七章 從社會系統理論看「生態宗教」的可能性:以放生爭議為例/鄧元尉

第八章 佛教與森林:泰國生態僧山林保育的宗教意義與淵源/劉宇光

第九章 僧侶、候鳥與喜馬拉雅河川:印度東北達旺的爭議領土環境保育與宗教動員反水壩運動/林汝羽

第十章 環境保護與宗教實踐的交錯:臺灣民間信仰中金紙與香的符號意識形態與非人能動性分析/林敬智

第四部份:邁向生態靈性的塑造

第十一章 呼應羅斯頓的「故事居所」敘事:以泰雅人飲食實踐中的生態靈性為例/林益仁

第十二章 農本主義與希望詩學:「耕作」作為方法/周序樺

第十三章 沙漠、山海與小鎮:生態繪本中的地方與靈現/蔡怡佳

作者简介

張珣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著有《海洋民俗與信仰:媽祖與王爺》、《媽祖信仰的追尋》、《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等著作。

高晨揚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宗教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已發表的期刊論文主要探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基督教型態和中國基督教的變遷與現況。

江燦騰

  臺大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教於臺大、清大、佛光山叢林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並為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著有專書《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灣當代佛教》、《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臺灣佛教史》、《當代臺灣心靈的透視──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風城佛影的歷史構造──三百年來新竹齋堂佛寺和代表性人物誌》、《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等。榮獲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與第二屆臺灣省文獻傑出貢獻獎。

作者簡介

  (依篇目順序)

劉璧榛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李宜澤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陸澐杉(Agathe Lemaitre)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

吳考甯(Courtney Work)

  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副教授

楊美惠(Mayfair Yang)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東亞語言文化暨宗教研究系教授

倪杰(Jeffrey Nicolaisen)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鄧元尉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劉宇光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林汝羽

  英國薩賽克斯大學發展研究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敬智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益仁

  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周序樺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怡佳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