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末民初被金一称之为“善女子”的中西女杰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史实互构、古今相系、中西交汇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善女子”形象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变之问常常为人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联系。研究将以清末为基本的分析时段,同时注意清末与民初之间的内在文化关联,并从具体而微之处人手,探究“善女子”形象的发生、演绎一和传播的原因与过程,解析“善女子”形象及相关文化现象。研究不仅致力于挖掘“善女子”形象的渊源与演绎过程,也关注接受者立场的意义,力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多元复杂、自成一格的“善女子”形象及其思想文化体系与中西文化资源最初结缘时发生的种种现象;透过晚清文学中“善女子”的表述与建构,思考女性在政治话语下的存在境遇以及文化心理与民族历史、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女性与历史/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话语往往能够“收编”和“建构”特定的女性形象,或者说女性与历史/政治之间具有一种深刻的“互文性”。目录:导言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二、研究对象与范围三、相关研究基础,研究目标与方法第一章“善女子”形象及其古典资源第一节复仇记忆与“侠性”想象一、“父之仇弗共戴天”:复仇女“庞娥亲”二、“必知矢忠以报国耻”:女刺客“沙鲁土”三、“生为壮士,死为鬼雄”:复仇情愫与暗杀时代第二节文化指令与“国仇”想象一、“执干戈卫社稷者”:“抢父尸”的政治寓意二、“弱女能为豪杰事”:皆因“烟士披里纯”第三节报恩传统与“侠女奴”想象一、“陶铸女魂”的过渡性焦虑二、“侠女奴”:介于“侠女”与“女奴”之间第二章“善女子”的死事想象及其传统再构第一节“以节喻忠”:“烈女”想象的文本再构一、以死谏夫:革命化的“死节”情怀二、妻承夫志:神话化的询唤机制三、以身殉夫:情感化的政治动员第二节“尽节殉国”:女国民生成中的一环一、乞代夫死:为革命“正名”二、抗志不辱:“难女”身体的多重面向三、杀身明志:民族耻感的“兼容性”第三节“虽死犹生”:英雄想象的话语成规一、荣辱与共:“守节”与“失节”的边界二、以死警世:对革命理想的忠诚三、转隐为显:女性声音的出现四、女扮男装:身体化的英雄谱系第三章政治话语与性别书写中的“善女子”.第一节自由婚姻与“文化从良”一、女丈夫:“识英雄而从之”二、女军人:“偕夫”救国三、女英雄:“英雄惜英雄”第二节历史叙事文本中的义化政治一、“和亲女”与蔡文姬:两种被侮辱的身体二、无名之英雄:催生“有名之英雄”的基础三、“被主动”的红粉侠第三节“花木兰现象”的性别内涵一、不自由毋宁死二、女强男弱:“斥夫/贬男”的女杰形象三、“耻为男”:明抑实扬第四章文本政治中的“善女子”形象建构第一节“文章治病”的神话一、“不治而愈”:别样的神奇二、“感刺其脑筋”:豪杰之“公脑”三、现实文本:张竹君第二节革命宵传的收编与运用一、被展览的特殊才情:“毕业证书”二、告别传统才女:新的写作标准三、社会寓言:妇德与政德第三节以情报国与抑情爱国一、矢愿不嫁:更高形式的博爱承诺二、粗衣布服:屈尊纡责的道德感化三、不同“行谊”:“皆由爱之一念”结语参考文献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