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京使馆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则详述了国际法引入中国的过程,从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节译国际法至丁韪良应邀翻译的《万国公法》被刊行引用,第三部分则阐述了中国常驻外国使馆制度的建立过程。目录原书序致谢第一章序曲:东西方国际大家庭的相遇一、东亚国际大家庭二、天朝上国及其与蛮夷部落的关系三、中国的“对外”交往制度四、派遣外交使节驻外问题第一部分外国驻华使馆的建立(1858—1861年)第二章常驻公使问题:外交序曲一、1858年西方国家的在华目标二、天津谈判前的困局第三章天津谈判一、额李对桂花二、朝廷政治第四章上海税则会议一、秘密计划二、桂良重启谈判三、上海新任钦差大臣第五章个性与外交:领导力研究第六章大沽口之战后的公使驻京问题一、英国的反应二、额尔金第二次使华三、公使馆与总理衙门第七章意识形态问题:公使驻京与大清体制第二部分国际法的引入第八章国际法的汉译一、林则徐尝试译出瓦特尔作品二、丁韪良翻译惠顿作品三、丁译《万国公法》的文本批评第九章中国对国际法的有限适用:成功与失败一、丁译《万国公法》的反响二、未能发挥国际法的积极作用第三部分中国常驻外国公使馆的设立第十章解决问题的早期路径一、中国人对待出使的传统观念二、早期英方的建议(1858—1866年)三、朝廷的回应第十一章举国关注的公使问题(1867—1876年)一、1867—1868年的中英修约二、向西方派遣的第一批使团(1868—1870年)三、1871年的中日条约与1874年的台湾事件四、马嘉理事件(1875—1876年)第十二章驻外使馆成为常设外交机构一、道歉使团与第一个驻外公使馆二、1875—1880年间的其他驻外公使馆三、郭嵩焘的困境四、使馆之组织及经费第十三章尾声:现代世界中的帝制中国传统一、对于设立外国公使馆思想上的抵触二、变革中的传统:中国之于世界附录附一19世纪时期外国驻华公使名录附二19世纪时期中国驻主要西方国家外交公使名录附三出使各国历年收入总数表附四出使各国历年支出总数表注释注释内缩写表原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术语对照表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