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導論

第一部 相關研究方法學與實際田野經驗的交互辯證

第一章 關於撰述當代《臺灣道教史》的詮釋建構試探:兼論臺灣本土世業道壇與道法傳承譜系的相關研究突破問題

第二章 追尋道法導論: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

第三章 制度與擴散:臺灣道教學研究的兩個面向:以臺灣中部道壇為例

第四章 當代臺灣道教研究回顧略覽

第五章 從宗教人類學的現代詮釋視野出發:檢視包括道教在內臺灣漢人宗教的百年研究趨勢

第二部 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的核心主題及其現代詮釋建構之開展

第六章 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

第七章 清末日治初期新竹的道士林汝梅與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兼談其時臺灣北部宗教人物的「龍虎山朝聖」

第八章 二戰後迄今的臺灣張天師研究新論:有關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其後繼者的紛爭商榷

第九章 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導言

第十章 你實際認識祂嗎?保生大帝吳本史料的真偽問題:兼談其與淨明道吳猛、扶乩的關係

第十一章 略論臺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

以臺北縣境內的有應公信仰為主的初步探討

第十二章 當代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

第十三章 當代臺灣道法二門道壇建醮文檢研究:以基隆廣遠壇乙酉年松山慈惠堂七朝醮典演法為例

第十四章 當代臺灣道士儀式市場中的新對手:略論宗教與文化創意產品下的神明公仔流行潮

第三部 現代研究典範學者的相關介紹

第十五章 作為臺灣人類學宗教研究的兩位典範學者:劉枝萬和李亦園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

第十六章 作為當代臺灣道教文化詮釋者的典範:李豐楙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

本書特別附錄:林富士研究員聘期內(2001-2017)學術著作目錄及其研究展望

目录

代序:蓬萊島上會仙真(楊儒賓教授)
前言與致謝(江燦騰博士、張珣博士述)
本書導論(江燦騰博士、張珣博士述)
第一部 相關研究方法學與實際田野經驗的交互辯證
第一章 關於撰述當代《臺灣道教史》的詮釋建構試探:兼論臺灣本土世業道壇與道法傳承譜系的相關研究突破問題(謝聰輝博士述)
第二章 追尋道法導論: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謝聰輝博士述)
第三章 制度與擴散:臺灣道教學研究的兩個面向──以臺灣中部道壇為例──(李豐楙博士述)
第四章 當代臺灣道教研究回顧(謝世維博士述)
第五章 從宗教人類學的現代詮釋視野出發:檢視包括道教在內臺灣漢人宗教的近百年來研究趨勢(張珣博士述)
第二部 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的核心主題及其現代詮釋建構之開展
第六章 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林富士博士述)
第七章 清末日治初期新竹的道士林汝梅與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兼談其時臺灣北部宗教人物的「龍虎山朝聖」(王見川博士述)
第八章 二戰後臺灣張天師及其傳承新論:有關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其後繼者的紛爭商榷 (王見川博士述)
第九章 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導言 (康豹博士述 吳光正、劉瑋譯)
第十章 你確實認識祂嗎?保生大帝吳本史料的真偽問題:兼談其與淨明道吳猛、扶乩的關係 (王見川博士述)
第十一章 略論臺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以臺北縣境內的有應公信仰為主的初步探討 (林富士博士述)
第十二章 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 (謝聰輝博士述)
第十三章 臺灣道法二門道壇建醮文檢研究──以基隆廣遠壇乙酉年松山慈惠堂七朝醮典演法為例 (謝聰輝博士述)
第十四章 當代臺灣道士儀式市場中的新對手:略論宗教與文化創意產品下的神明公仔流行潮 (張珣博士述)
第三部 現代研究典範學者的相關介紹
第十五章 作為臺灣人類學宗教研究的二位典範學者:劉枝萬和李亦園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 (張珣博士述)
第十六章 當代臺灣道教文化詮釋的典範學者:李豐楙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 (張超然博士述)
本書特別附錄:
林富士研究員聘期內(2001-2017)學術著作目錄及其研究展望(林富士博士述)

作者简介

主編簡介

江燦騰博士

現任: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同校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術專長領域:臺灣史、中國近代佛教史、臺灣佛教文化史、東亞現代批判禪學思想四百年。

張珣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學術專長領域:文化人類學、醫療人類學、宗教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