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根據歐洲的土地所有權原則,任何不由公司或慈善組織擁有的土地必須由存活的個人持有。1841年,英國殖民者統治香港,實施此原則,廢除中國傳統的集體土地所有權,摧毀了宗族和廟宇的財政基礎。1860年,香港政府擴展此政策至九龍半島。幾乎同時,日本明治政府引入了相似政策,成功剷除封建領主,減少宗族和寺廟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當日本在1895年統治臺灣時,保留了當地華人宗族和宗教團體的土地所有權,而香港政府在1898年租借新界後,也對當地華人提供類似優惠。這使得臺灣和新界成為人類學家研究傳統中國社會組織的最後兩個地方。
本書探討近代東亞地區在殖民統治下土地所有權制度的變化及其對當地社會結構的影響。雖然涉及中國、日本和韓國,但特別聚焦於1842至1997年受英國統治的香港,以及1895至1945年受日本統治的臺灣。
書中的重點並探討非殖民地土地政策的傳承,而是其轉變。臺灣和新界僅占整個東亞的一小部分,而在這兩個地區,傳統的宗族和宗教團體也遭受到兩方面的衝擊:第一是「一田一主」的法律框架,其次是精準的田土測量技術。這兩者共同增強了政府對個體業主的控制,儘管宗族和宗教團體的影響力依然存在,但顯然已大不如前。近代的東亞歷史中,鄉土社會結構發生了顯著改變,小地主社會逐漸主導農村結構,並與政權建立直接的連繫。
目录
緒論 殖民管治:東亞土地改革中的失落環節/張瑞威
第一部分 個人主義下的土地所有權
第一章 地主、蹲踞者和佃農:早期殖民管治下的香港/張瑞威
第二章 明治土地改革與日本近代土地權的形成/松原健太郎
第二部分 書院、宗族和廟宇
第三章 日本殖民早期臺灣公共土地的制度化:學田的轉變/許佩賢
第四章 殖民地臺灣地方廟宇之廟產經營/林欣宜
第三部分 土地登記
第五章 1899年的前與後:新界傳統土地法/夏思義
第六章 新界土地信貸與市場:地方社會結構與殖民化/松原健太郎
第四部分 殖民地的三角測量法
第七章 三角測量與中國地圖(1368-1950)/張瑞威
第八章 啟動土地革命:二十世紀初的臺灣土地調查/吳密察
第九章 近代臺灣的兩次土地調查:日治時期的調查與清朝的有何不同?/林文凱
第十章 韓國近代土地改革與殖民地土地法制/李榮昊
第十一章 力度太小、起步太遲:1930年代中國土地登記的追趕/科大衛
作者简介
張瑞威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英國牛津大學碩士、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主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教授香港土地制度與習俗,也是近年的主要研究方向。相關專著包括《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2013)、Colonial Administr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East Asia(2017)和《活著的祖宗:九龍中部的舊村、祖堂和祖墳》(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