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這本書是藏學家羅納德.戴維森的代表作之一,反映的是歷史文獻學者視角下的西藏歷史與教法演變,特別是薩迦派道果系統教法的文獻成型過程。希望此中譯本的出版,對於臺灣佛學、藏學研究社群,能有所助益。」——梅靜軒〈導讀〉

  西元950~1200年之間的西藏社會,是如何從武裝游擊兵的交鋒與體制崩潰的邊緣,轉化為由瑜伽士與學者所引導的佛教文化世界?

  作者羅納德.戴維森(Ronald M. Davidson)認為這是由於一群活躍於此時期的僧侶、瑜伽士與貴族們合力激盪出的成果。西藏僧侶與瑜伽士翻譯了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他們運用這些密續佛教的文獻與修持法為基礎,重塑西藏宗教、文化與政治體制。最終促成了西藏佛教的崛起,乃至取代印度,成為全亞洲的佛教文化中心。

 

  作者生動地描繪了這些現身歷史舞台的人物,引領讀者觀看一群宗教菁英與權貴之士,如何打造出一個佛教文化世界,徹底地改變了西藏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方向,鮮活地呈現了中世紀西藏發展的內在張力與轉型過程。

目录

第一章 中世紀初期的印度與密教概論

中世紀時期印度政治社會概況

佛教的經歷和制度化的密教

位於社會邊緣的成就者

密續文獻和儀軌

那洛巴傳奇──入境隨俗的大班智達

畢如巴傳──醜陋先生進城了

傳記、傳承和傳播

結論──新興的印度儀軌

第二章 王朝的覆滅與昏暗的道路

帝國末日的善意

四分五裂──於黑暗中潰逃,在陵墓中有光

顛簸的宗教之路

十至十一世紀的氏族

結論──西藏命運的改變

第三章 東部戒律僧侶的改革與復興

前往西藏東北地區求法

將佛陀的教法傳回中央西藏

世界屋脊上的衝突

西藏西部與噶當派

歷史是勝出的偉大思想和完善的組織

結論──帝國陰影下的傳統

第四章 新的特權階級──譯師

咒師和重新翻譯的動機

跨喜瑪拉雅山的加冕

熱譯師.多吉札的奇異人生

密教的法術競賽

神祕的馬爾巴大師

灰色文本、新譯疑偽經和薩瑪.確吉傑波

新保守主義正統思想的誕生

知識的崇拜和文化

結論──如同普羅米修斯一般的譯師

第五章 卓彌──中央西藏譯師們的老前輩

遊牧出身的譯師

旅印時期的卓彌

返回西藏

印度代表團──嘉耶達羅和其他班智達們

卓彌的工作成果和《道果根本頌》的起源

《道果根本頌》的內容

道果附屬八法

卓彌的其他譯作

結論──不完美的文學天才

第六章 伏藏、帝國傳統和大圓滿

埋藏於帝國瓦礫中的寶藏

諸神護佑的帝國亡魂

十一至十二世紀的伏藏

請給我古時候的宗教

另類的知識信仰──本覺

結論──將傾覆之帝國視為永恆之寶藏

第七章 十一世紀末──從密教傳承到氏族廟宇

小黑阿闍黎──帕丹巴和他的希解派

通俗的表達方式和傳法的熱情

十一世紀末的知識全盛時期

卓彌的遺產和下一個世代

昆氏族的神話和家族傳承的薩迦寺

結論──繼譯師之後的全新階段

第八章 十二世紀初──自信的西藏佛教

噶當派的知識團體

時輪時代的來臨

岡波巴及噶舉派的全盛時期

一展長才的瑪紀瑜伽女──斷境法及薩瑪道果法

薩千.貢噶寧波──薩迦寺的危機與存續

跋里譯師和不可或缺的儀軌

薩千和十一個註釋本

薩千其他的文學遺產

畢如巴示現和昆氏近傳

結論──重塑宗教的藏人

第九章 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道德危機、國際聲譽以及體制的成熟

十二世紀末的衝突和狂者

噶舉派的傳法活動和西夏人

薩千的弟子、兒子以及傳承的延續

延續昆氏法脈的索南孜摩

札巴堅贊和薩迦道場

夢境、示現和圓寂

相得益彰的文人兄弟以及道果法的本土化

釐清密法以及註疏體系的整合

佛教的背景和薩迦早期的教學作品

結論──佛教信仰的可靠資料

第十章 結論和後記──氏族結構、晚期密續佛教及新保守主義的勝利

作者简介

羅納德.戴維森(Ronald M. Davidson)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佛學研究博士,費爾菲爾德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宗教學教授。他曾與藏人一同學習十多年,並與多位學者合作研究藏文典籍,以傳統方式學習儀軌與教義。著有《印度密教:密教運動社會史》(Indian Esoteric Buddhism: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antric Movement)作者,並與史蒂文.古德曼(Steven D. Goodman)合編《西藏佛教:理性與啟示》(Tibetan Buddhism: Reason and Revelation)。

校潤者簡介

梅靜軒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譯者簡介

黃書蓉

  專任譯者

陳桂芬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兼任英文講師、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學生

釋若理

陳美靜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畢業

洪琬雯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