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導論

‧重新思考清朝對外關係

‧重構清朝地緣政治的世界觀

‧本書的計畫

‧關於「印度」的說明

第一部分 | 清帝國的世界視野

第一章 許許多多的印度:清朝地理學常規中的印度,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清初中國的外國地理學常規

‧清初印度觀,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第二部分 | 鍛造一個多民族帝國:邊疆政策的頂點

第二章 征服新疆與「欣都斯坦」的出現,一七五六─一七九○

‧乾隆宮廷學術成果的元素

‧「欣都斯坦」及其戰略重要性,一七五八─一七六四

‧乾隆朝對綜合印度知識之企圖

‧小結

第三章 圖繪印度:製圖學脈絡下的地理不可知論

‧康雍時期之宮廷測繪

‧乾隆朝宮廷測繪地圖之創生

‧宮廷測繪地圖上印度之複合圖像

‧宮廷測繪與耶穌會士地圖之證據地位

‧小結

第四章 發現「披楞」:從西藏看英屬印度,一七九○─一八○○

‧一七九○年之前清朝對喜馬拉雅山以外區域的認識

‧英清接觸的第一步:廓爾喀戰爭

‧廓爾喀戰爭對馬戛爾尼使團的影響

‧馬戛爾尼使團的餘波

‧戰略、地理學與資訊流傳

‧小結:乾隆朝的結尾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第三部分 | 轉變的時期,一八○○─一八三八

第五章 十九世紀初英屬印度與清朝的戰略思想

‧從中國沿海看英屬印度

‧在西藏邊疆的英國人

‧木爾克喇夫在新疆邊疆之遠行

‧比較視角中邊疆政策的邏輯

第六章 在中國沿海發現英屬印度,一八○○─一八三八

‧對海疆印度作私家研究之興

‧阮元與《廣東通志》企畫

‧地理不可知論的敵人

‧英屬印度步入清朝地理學書寫中

‧小結

第四部

目录

導讀 清朝的情報蒐集與邊疆政策的轉型/蔡偉傑
中文版序
致謝
翻譯說明
導論
‧重新思考清朝對外關係
‧重構清朝地緣政治的世界觀
‧本書的計畫
‧關於「印度」的說明
第一部分 | 清帝國的世界視野
第一章 許許多多的印度:清朝地理學常規中的印度,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清初中國的外國地理學常規
‧清初印度觀,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第二部分 | 鍛造一個多民族帝國:邊疆政策的頂點
第二章 征服新疆與「欣都斯坦」的出現,一七五六─一七九○
‧乾隆宮廷學術成果的元素
‧「欣都斯坦」及其戰略重要性,一七五八─一七六四
‧乾隆朝對綜合印度知識之企圖
‧小結
第三章 圖繪印度:製圖學脈絡下的地理不可知論
‧康雍時期之宮廷測繪
‧乾隆朝宮廷測繪地圖之創生
‧宮廷測繪地圖上印度之複合圖像
‧宮廷測繪與耶穌會士地圖之證據地位
‧小結
第四章 發現「披楞」:從西藏看英屬印度,一七九○─一八○○
‧一七九○年之前清朝對喜馬拉雅山以外區域的認識
‧英清接觸的第一步:廓爾喀戰爭
‧廓爾喀戰爭對馬戛爾尼使團的影響
‧馬戛爾尼使團的餘波
‧戰略、地理學與資訊流傳
‧小結:乾隆朝的結尾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第三部分 | 轉變的時期,一八○○─一八三八
第五章 十九世紀初英屬印度與清朝的戰略思想
‧從中國沿海看英屬印度
‧在西藏邊疆的英國人
‧木爾克喇夫在新疆邊疆之遠行
‧比較視角中邊疆政策的邏輯
第六章 在中國沿海發現英屬印度,一八○○─一八三八
‧對海疆印度作私家研究之興
‧阮元與《廣東通志》企畫
‧地理不可知論的敵人
‧英屬印度步入清朝地理學書寫中
‧小結
第四部分 | 對外政策及其局限
第七章 鴉片戰爭與英帝國,一八三九─一八四二
‧ 林則徐對英屬印度之理解的演變
‧ 帝國、財務、種族以及清朝戰略
‧ 內亞鴉片戰爭
‧ 小結
第八章 對外政策的浮現:魏源與清朝戰略思想對印度的再詮釋,一八四二─一八六○
‧鴉片戰爭後私家地理學對英屬印度的追蹤
‧鴉片戰爭後地圖學在地理學研究中的角色
‧作為戰略工具的地理學知識:魏源對外政策的發展
‧邊疆政策、對外政策與清帝國,一八四二─一八六○
‧透視魏源
結語
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之間
譯後記

附錄
別名一覽
人名拉丁字母對照
地名、事項對照
參考書目
索引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博士,師承孔飛力(Philip A. Kuhn)、歐立德(Mark C. Elliott)與濮德培(Peter C. Perdue)。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香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與內陸亞洲史,尤其關注大清帝國的對外關係以及清代地理與史學思想史。

譯者簡介

羅盛吉

著迷於歷史與語言,現為自由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