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本書要旨,在於藉著美國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的形象,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流傳廣佈的故事,討論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打造。

簡要而言,華盛頓的形象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思想世界裡,以「華盛頓神話」的樣式綿延繁衍,千樣萬態,既讓美國式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成為人們進行政治思考(political thinking)的思想刺激,更為孫中山做為「國父」形象的誕生,提供了取材模仿的靈感,以致成為黨國體制「支配意識形態」的張本。重溫華盛頓形象在中國的「接受史」,正啟示著我們,歷史人物的形象承載的意義,在原來的歷史場域裡,本來是多元複雜的。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歷史人物的形象及其意涵,會被簡化,會被扭曲,會被轉化為「國家偶像」(national idol),儼然神聖不可侵犯。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政治符號與象徵,已經「習以為常」的政治儀式,其實是特定的政治勢力在具體的時空裡建構操弄而成的。我們的先祖前輩,可未必認為它們是「理所當然」或是「習以為常」呢。

「華盛頓神話」在近代中國的形成與傳衍,多重繁複,它的歷程及其效果,啟示深遠,實在象徵近代中國追尋民主道路的艱困歷程。但若只能從華盛頓這位世界性的偉人那裡找尋「支配意識形態」如何建立的「靈感」,侮辱與糟蹋的,不僅是華盛頓而已,也還包括先行者編織傳頌這闋「神話」背後積蘊的理想企盼。

目录

前言:從「華盛頓與櫻桃樹」說起
初曉華盛頓
林則徐和「嘩口盛頓」
華盛頓進入中國的歷史脈絡:認識世界局勢的「知識倉庫」的初步建立
郭時獵和華盛頓:認識的起點
官方文書裡的華盛頓
美國政治體制的獨特性
「華盛頓神話」的形成與複製
「國父」華盛頓
《瀛寰志略》開創的「想像」空間
拓寬《瀛寰志略》的「想像」空間:蔣敦復筆下的華盛頓
複製《瀛寰志略》的「想像」空間
來自異域的「想像」空間
「華盛頓神話」的多重樂章
「華盛頓神話」的表現形式之一:美國民主制度的創建者
「華盛頓神話」的表現形式之二:「異國堯舜」華盛頓
「華盛頓神話」的政治效果
「華盛頓神話」的理論思考:李善蘭
「神話」與現實的落差
「華盛頓神話」的「轉向」
「華盛頓神話」與革命風潮
中國政治困境的再思考
「革命想像」與「華盛頓神話」的趨同
「知識倉庫」的開放性格
「革命想像」與「華盛頓神話」的通俗化
小說天地裡的華盛頓
建設全新的「知識倉庫」
「革命想像」裡的華盛頓
華盛頓的「另類」詮釋
孫中山與「華盛頓神話」的解構
解構「神話」以後
「孫中山崇拜」和製作「國父」
孫中山的「英雄」形象?
孫中山象徵的希望意義
「靠孫中山吃飯的行業」
追念孫中山的空間
「孫中山崇拜」的問世
「孫中山崇拜」的疑惑和抗議
製作「國父」
打造「國家偶像」的多重歷史記憶
為什麼需要「國家偶像」?
打造怎樣的歷史記憶?
多重歷史記憶的建構可能
參考文獻

作者简介

潘光哲,男,1965年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2000年),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2001年),目前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