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臺灣曾處於全球冷戰的對抗核心,也經歷過數十年戒嚴的高壓管制。隨著一九八○、九○年代的政治自由化,學者、記者、藝術家和作家紛紛開始探索並主張新的國家認同形式。博物館及大大小小的展覽也是重要推手──各式各樣的策展與紀念、記憶場址反映出新時代對臺灣認同和歷史記憶的新詮釋。諸多關於身分政治和主體性的論爭最初發生在知識界,後來由博物館將這些辯論帶入公共領域。
本書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者鄧騰克教授,在二○○○及二○一○年代,曾數度來臺。他對解嚴後臺灣博物館的定位與轉變尤其感興趣,趁旅臺期間走訪北、中、南,甚至外島的博物館與紀念場址,也耙梳文獻檔案、學界評論、臺灣本地新聞、官方資料等,藉此探索歷史記憶和臺灣認同的複雜議題在「展覽」與「紀念」脈絡下,是如何被呈現、解讀;其中有哪些政治陣營角力的因素,在這些教育或紀念性空間背後隱隱作用。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臺灣、中國和國家想像:前現代歷史和考古博物館
第二章 多元文化臺灣的多元文化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第三章 紀念死者:忠烈祠和二二八紀念館
第四章 白色恐怖以及和平與和解論述:人權博物館
第五章 國民黨戰爭記憶:抗戰和冷戰紀念場址
第六章 蔣氏王朝記憶:中正紀念堂和兩蔣文化園區
第七章 「民族文化之根」:國立臺灣文學館
第八章 原住民博物館和建構臺灣認同
第九章 地方文化、環境和地方創生:生態博物館
第十章 與世界緊密相連的臺灣
後記
作者简介
鄧騰克Kirk A. Denton
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系名譽教授;著有《展出過去:後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博物館政治》(Exhibi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Politics of Museums in Postsocialist China,暫譯)和《現代中國文學中的自我問題:胡風與路翎》(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暫譯);曾任《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期刊編輯。二〇〇四、二〇〇九年曾來臺,先後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約訪問學人,以及國立中興大學訪問學人。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和淡江大學,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