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第一篇 總論

1-1蕭新煌教授的學術實踐座標圖

張翰璧、楊昊

1-2 追求社會學想像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

蕭新煌

第二篇 行動與策略: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

把民間社會及社會力找回來/徐世榮

2-1 台灣社會運動研究領域的制度化(1980-2017):文獻回顧與引用分析的觀點

何明修、黃俊豪

2-2 台灣反核運動的開端:1979-1986

劉華真

2-3 韓國社會運動團體與民主改革:以「參與連帶」與「經實聯」為例

朴允哲、李京兒

2-4 新興工業國家之風險治理挑戰:以2005年台灣狂牛症爭議事件為分析

周桂田

2-5 台灣土地改革再審視

徐世榮、廖麗敏

2-6 影響風險意識與支付意願之個人因素:以台南水患治理為例

許耿銘

2-7 核廢風險溝通的反思:核廢政策的公共審議

杜文苓、謝蓓宜

2-8 台灣邁向低碳社會的公眾態度與政策變遷

林宗弘、蕭新煌、許耿銘

第三篇 凝聚與記憶:台灣與東南亞客家

把客家帶進社會學,把社會學帶進客家/張維安

3-1 誰需要劉善邦?砂拉越石隆門帽山客家共和國的重建

張維安、張翰璧、黃子堅

3-2 「客家帶」的歷史與空間形成:以台灣和馬來西亞為例

張翰璧

3-3 客家人的移動構圖與聚散連結之時位考察初探

黃世明

3-4 打破客家刻板特色與比較研究的挑戰

林本炫

3-5 馬來西亞霹靂州嘉應客家移民及其網絡關係

林開忠

3-6 檳城嘉應、大埔、永定、惠州與增龍五個客家社團內部與外在的關係

利亮時

第四篇 台灣向前行:東亞與東南亞研究的生根與深耕

撐起東南亞研究的學術新空間/王宏仁

4-1 越南與中國罷工的比較:防禦型與攻擊型的威權國家

王宏仁、陳志柔

4-2 又見「懶惰的土著」?:越南台商工廠的勞動政治

龔宜君

4-3 台灣東南亞研究的發展第一個三十年與下一個三十年:蕭新煌教授的貢獻

楊昊

4-4 泰國拉瑪九世(1946-2016)政治遺緒的初探

陳佩修

4-5 台灣的韓國研究、韓國的台灣研究

金潤泰

第五篇 治理與福祉:台灣第三部門與青年的四十年轉進

治理與福祉:台灣第三部門與青年的四十年轉進─蕭新煌教授的貢獻與影響/官有垣

5-1 台灣第三部門治理的實證研究:1990年代迄今

官有垣

5-2 台灣非營利組織之評估與公私協力:以十年衛生財團法人輔導計畫為例

陸宛蘋

5-3 父母教育期望對青少年憂鬱症狀影響的社會階層差異

范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