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每逢癸亥年,王爺代天巡狩」這流傳民間的俚諺傳奇,其背後的意涵為何?臺灣神明繁多混淆,神佛不分、神佛雜處如何成為臺灣廟寺的特有現象?臺灣素民何以在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下,始終實踐著觀音法門無功用行的特質,保有其圓融無爭與善良熱情?本書以一位王爺信仰者為例,深層解剖臺灣傳統宗教史。
「蘇府王爺」:蘇振輝先生是嘉義縣布袋新塭人,1957年10月出生。在那段清貧年代,這個成長於嘉義鄉下的子弟是如何突破貧困與父權文化的枷鎖,迸發其青雲志,終成一傑出企業家;又是如何透過自省與自覺,無悔地投入藝術推廣、關懷臺灣山林生界,更活躍於環境保護運動的支持之路?這可從人類學的角度說起。
本書以人類學的訪談法,全貌地將蘇振輝先生放進歷史和社會環境的大脈絡中。作者先從人文與歷史背景詮釋孕育蘇先生的奧蘊:藉著走訪蘇先生的故鄉與其母親母土的搖籃,發掘一向被誤解扭曲的「迷信」,正是臺灣「善根」的內涵;接著直溯臺灣人格、精神的總根源,實乃明鄭王朝所寄寓的應現媽祖信仰的隱性文化,而這套隱性文化,造就出蘇先生等謙卑自牧的臺灣素民。之後貫穿民族到個人:描述蘇先生的家世與家庭背景,更以蘇門八代從海向陸,再由陸向海向全球的世系繁衍,點出山海子民跨越世代的泱泱格局,由是可瞭解臺灣人勇於從傳統走向新局的人格趨勢。
「禪門的觀音法理所應現萬神的造神原則,是臺灣民俗信仰的主軸與臺灣人格的終極底蘊。」作者表示,他是藉書寫蘇振輝先生這位王爺信徒,嘗試挖掘臺灣人深沉的內在。他做到了,而這只是臺灣素人中的一位。原來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芝蘭玉樹般的素人們,在生活中隨處可遇。
作者簡介
陳玉峰,1953年生,臺灣雲林北港人。曾任大學教授、大學副校長、總統文化獎得主、保育運動草根先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