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2028年,臺大將走過一世紀,慶祝百年校慶,臺大理學院於2023年為紀念這特別的時點,並響應校長的號召,開始規劃百年院史的出版,《理學之路》即是此計畫的第一階段成果,以口述史形式收錄了六位傑出院友的人生故事:王瑜院士、陳正宏教授、黃榮村教授、彭旭明院士、王寶貫院士、以及周美吟院士(依學士學位獲得年份之順序),涵蓋化學、地質學、心理學、大氣科學與物理學等領域。他們娓娓道來,細數人生路上的各種選擇,不但勉勵有志於科學的學子,選你所愛,愛你所選,也勾勒出臺大理學院的歷史,以及科學在臺灣從生根到茁壯的多元軌跡。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下設理農與文政學部,以及附屬的農林專門學部。1943年,理學獨立成部,包含化學、動物學、植物學與地質學四科。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結束,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臺灣大學,學部也改為學院,臺灣大學理學院於焉誕生。透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臺灣傑出科學家的人生故事、臺大理學院的歷史,以及科學在臺灣從生根到茁壯的多元軌跡。

目录

〈理學院院長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吳俊傑

〈理學院副院長序〉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吳俊輝

〈導讀〉飲水思源╱洪廣冀

王瑜 院士─1966年化學系畢業

學術與服務並進的臺灣結晶學推動者

陳正宏 教授─1969年地質系畢業

建置設備培養研究人才,推動臺灣地質揚名國際

黃榮村 教授─1969年心理系畢業

追尋心理學與人道志業的雙軌人生

彭旭明 院士─1970年化學系畢業

探索新奇分子的鍵結,創造人才培育的環境

王寶貫 院士─1971年地理系氣象組畢業

博通古今探索大氣奧秘,以科學之眼洞察萬物之理

周美吟 院士─1980年物理系畢業

以物理解讀自然之謎,走出嚴謹謙和的學者之路

作者简介

王瑜 院士

1966年化學系畢業,學術與服務並進的臺灣結晶學推動者。王院士在臺大時期,由藥學系轉入化學系,後赴美加深造。經歷實驗室由人工到自動化的歷程,也深刻體會早期女性科學家之艱辛,後返校任教,參與貴重儀器中心的建立,並曾任職國科會自然處處長、中研院副院長,欣見臺灣研究環境的進步。

陳正宏 教授

1969年地質系畢業,建置設備培養研究人才,推動臺灣地質揚名國際。陳教授畢業於地質科學系與研究所、博士班,後任教於母校母系,並曾任理學院院長、臺大副校長,在臺灣科學研究單位與政府部會,尤其地球科學與災害防治方面,貢獻卓著。

黃榮村 教授

1969年心理系畢業,追尋心理學與人道志業的雙軌人生。黃教授於臺大時期,由歷史系轉至心理學系,作為創系以來首位博士班畢業生,於母系任教並兼任系所主任。對臺灣的教育與政務有長足貢獻,曾主導九二一災後重建,並曾任教育部長。

彭旭明 院士

1970年化學系畢業,探索新奇分子的鍵結,創造人才培育的環境。彭院士於化學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後返臺任職於母校母系,參與貴重儀器中心的成立,並曾任臺大副校長、中研院副院長,獲國內外諸多獎項外,也獲選英國、日本等化學相關學會會士,為國際知名的無機化學家。

王寶貫 院士

1971年地理系氣象組畢業,博通古今探索大氣奧秘,以科學之眼洞察萬物之理。王院士於地理系氣象組畢業後,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後,留美從事研究與教學。在國內外重要氣象學會扮演重要角色,並致力於科普推廣,曾獲吳大猷著作獎與金鼎獎。目前任職於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周美吟 院士

1980年物理系畢業,以物理解讀自然之謎,走出嚴謹謙和的學者之路。周院士為1980年物理系唯一女性畢業生,也曾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系多年間唯一的女教授,分享諸多求學與研究生涯的抉擇考量,也深入解析臺美教育差異、以及美國業界研究單位與大學教職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