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君子謀道不謀食」,是流傳已久的儒家名言。遺民基於忠義,不仕貳姓,是對新朝利祿的否決,生計這樣的現實問題理應不在眼中。然而,事實上,這是明遺民群體好「謀」的話題之一。在生計問題上,他們會面臨什麼樣的生存困境?又會如何付諸詩歌書寫?
本書以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為研究對象,以群體研究的視野觀照,析論其傳記生計記載之形象塑造,以及其生計貧困與治生方式之主題書寫,從中發現,此類詩歌書寫既呈現艱難謀食的生命體驗,也力圖打造堅毅謀道的理想形象,呈現有別於傳記之道德化傾向的辯證張力。藉此,本書得以深化對於明遺民生計議題與詩學理念的認識,並為理解清初詩歌之承繼與轉折提供一扇重要的窗口。
專家推薦
《謀食與謀道》通過遺民自撰詩作,理解他們在生死、出處的抉擇中,面對「實然」生存過程的心境,其中也交纏著「應然」命題的再思辨與實踐。書中調和從事治生和維護氣節的兩端對立,正視遺民在兩者之間艱難維持的心路歷程;分辨不同文類的殊異性質,選擇遺民的詩歌書寫進行詮釋;收編不同遺民個體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成就,匯集交織為遺民群體的觀察論述。本書在主題意識、材料選擇以及論述脈絡的推進,展現出創發新意與細密工夫,深具學術價值。──曹淑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目录
推薦序 事上磨練/曹淑娟
第一章 導論
一、無怨有怨:再探明遺民生計
二、史外生計:辯證理想與現實
三、生計入詩:反思明遺民詩學
四、江南遺民:群體研究的視野
第二章 奇窮寓節與治生明道:遺民傳記的形象塑造
一、遺民本人:生計貧困與固窮安貧
二、遺民家人:被動受苦與自覺守節
三、遺民治生:品概性情與遺民志節
四、傳記不記:生計記載的篩選策略
五、小結
第三章 困窮與固窮:貧困的苦澀與苦節
一、生計貧困的生命體驗
二、固窮安貧的理想形象
三、家人凍餓的不同聲音
四、小結
第四章 持劍與秉鋤:田園的象徵、反思與憂樂
一、躬耕遺民的理想形象
二、晚明江南文化的反思
三、以農維生的生命體驗
四、小結
第五章 成名與辱身:知識、技藝的志節寓託與失落
一、隱而有託的集體想像
二、隱而有託的自我形象
三、藝業難展的無奈感慨
四、小結
第六章 信天翁與乞飯鳥:游食、游幕的理想建構與解構
一、理想布衣的自我塑造
二、岌岌可危的自我認同
三、思鄉念家與歸耕志願
四、小結
第七章 結論
作者简介
游勝輝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詩文與社會文化、明清詩學、近現代辭賦。著有〈論晚明蕭士瑋春浮園書寫之景觀敘述與情志寄寓〉、〈遺民.逸民.鄉紳:明遺民二代蕭伯升之家聲延續與志意詮釋〉、〈人巧合天工,新物勝舊物──論清代〈自鳴鐘賦〉西方新物之書寫模式〉等數篇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