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緒論

  序幕:霧社事件與臺灣原住民族復興

  「漫長十九世紀」與原住民族在世界史的浮現

  結合的世界、分開的世界

  以邊陲為中心的歷史和理性國家

  土著、國家與移民者

  地理實體的形成與高速資本主義

  規訓、治理術與生命政治

  威爾遜時刻與原住民的現代性

  本書架構

第一章 從懷柔外交到焦土政策

  前言

  懷柔外交與日本早期的殖民統治

  通商口岸臺灣與牡丹社事件

  李仙得將通商口岸體系擴張到瑯嶠

  明治維新與1874年的侵臺

  瑯嶠與公共權力的幽靈

  清朝到日本的過渡期與上野專一

  盛宴、禮物與暢飲:泰雅族與日本在殖民時期的外交關係

  原住民文化中的製酒和飲酒

  透過懷柔外交建立連結

  懷柔外交的制度化

  特殊行政的起源

  深堀探險隊與懷柔外交的結束

  樟腦產業與隘勇線

  從中間位置到土著權威

第二章 歷史的長時段和溝通短路

  日本軍隊和警察部隊的中國語通譯

  原住民的語言與日本殖民官僚

  跨界溝通中的性別分工

  「通事」所具有的問題

  新的日本人通譯階級

  佐久間左馬太統治下的政治婚姻

  大正時期的政治婚姻

  教導原住民日本語

  原住民教育的北擴

第三章 紅色情結的糾纏

  全球糾纏和在地回應

  友誼的象徵和天真的原住民

  交換所、行為矯正和懲罰性禁運

  納入「一般行政」的標準(1904-1914)

  泰雅族領域的經濟監護政策

  博覽會、博物館和照片中的織品

  族群觀光和原住民藝術形式

  遺產與兩難

第四章 一個地理實體中的多個地理實體

  全球變遷做為人類學定型化時代

  明治時期的民族主義和殖民地臺灣的地理實體建構

  全球變遷做為種族紀元

  上野專一與臺灣地理實體建構史前史

  臺灣總督府與原住民的初次交會

  種族科學來到臺灣

  烏來、屈尺和北蕃的泰雅族化

  在屈尺拍攝:視覺文化和由上而下的族源建構

  母國的觀點:當消費需求遇到殖民政策

  臺灣的殖民地攝影中對蕃界的場面調度

  討伐攝影集

  在地圖上附加照片:第二階地理實體的文化投資

  原住民的現代性:雙重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