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前言
出版说明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此外,斯坦因还详细描述了深居亚洲腹地的中国新疆和河西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山川、大漠、戈壁、雅丹、盐壳等地貌的种种奇妙景观。斯坦因的著作为人们打开了此前“未知世界”的大门,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轰动,西方列强的学者们对此垂涎欲滴,纷至沓来,形形色色的探险家也紧随其后,蜂拥而至。
斯坦因的这三次探险考古活动,足迹遍布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天山以北东部地区,几乎盗掘了我国汉唐时期所有重要的古遗址和遗迹,对遗址和遗迹造成了严重破坏,所出文物也几乎被席卷一空,并运往英属印度和英国本土。此外,斯坦因在河西敦煌以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等地也进行了大肆的盗掘和劫掠,其中尤以对敦煌石窟宝藏的劫掠为臭名昭著。可以说,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斯坦因是我国西部地区古遗址的盗掘者和破坏者,是劫掠中国古代文物的大盗。斯坦因的上述著作是西方列强侵犯我国主权的铁证,同时也为那段令国人屈辱的历史留下了真实的记录。因此,我们在阅读斯坦因上述著作时,一定要牢记惨痛历史,勿忘国耻。
斯坦因上述三次考古报告都是综合性的学术性专著。为了方便一般读者更多地了解斯坦因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天山以北东部以及河西敦煌等地区的发掘工作和搜集文物的情况,我们对上述三次考古报告原著做了一些技术性处理:根据原著各章内容的关联性进行分册,删除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内容,将插图进行适当调整并重新编序等。
本册出自《西域考古图记》:1907 年 2 月,斯坦因穿过罗布沙漠向东行,沿途考察了将塔里木盆地与疏勒河分隔开来的罗布荒漠自然地理状况以及汉代长城西段遗迹,再现中国早开通与中亚相连的楼兰道历史面貌。
内容简介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丛书共15册,本册出自《西域考古图记》:1907 年 2 月,斯坦因穿过罗布沙漠向东行,沿途考察了将塔里木盆地与疏勒河分隔开来的罗布荒漠自然地理状况以及汉代长城*西段遗迹,再现中国*早开通与中亚相连的楼兰道历史面貌。
作者简介
奥雷尔·斯坦因(1862—1943),英国人,原籍匈牙利,20世纪上半叶享誉世界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者。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考古探险。根据其考古探险经过及成果,先后撰写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
赵燕、 谢仲礼、 秦立彦,出版译著《西域考古图记》等。
目录
章 从罗布沙漠到敦煌
节 从阿布旦到敦煌的道路 .................................................1
第二节 罗布沙道的汉文记载 ......................................................9
第三节 马可·波罗及罗布沙漠之路上的旅行家 .................20
第四节 古代中国长城的批遗存 ......................................29
第五节 疏勒河沼泽旁的遗迹 ....................................................46
第二章 敦煌绿洲及其北部的长城
节 下疏勒河盆地的地理特征 ..........................................58
第二节 探寻北部“旧墙” ........................................................69
第三节 首次在烽燧 T.XXVII 发现汉代文书 ........................81
第四节 寻找长城上的烽燧 T.XXVIII~ T.XXX ......................93
第五节 调查通往安西的长城上的烽燧 ...............................107
第三章 南湖绿洲与阳关
节 敦煌与南湖之间的遗址 .............................................115
第二节 南湖绿洲及其目前的资源 ........................................122
第三节 南湖的古代遗址 ...........................................................128
第四节 阳关的位置 ....................................................................138
第五节 南湖北面的村落遗址 ..................................................145
第四章 中国长城的尽头
节 长城的后一站 ...........................................................157
第二节 长城的西南翼 ...............................................................173
第三节 古代烽燧 T.VI.b 及其文书 ........................................183
第四节 长城上的后两座烽燧 .............................................199
第五章 西端的长城
节 从长城的西端到烽燧 T.VIII .................................209
第二节 烽燧 T.IX、T.X 和沼泽地段的长城 .......................221
第三节 废弃的烽燧 T.XI、T.XII.a .........................................229
第四节 在烽燧 T.XII.a 发现的纸质粟特文书 .....................240
第五节 烽燧 T.XII、T.XIII .......................................................254
第六章 玉门关
节 T.XIV 废墟遗址 ............................................................265
第二节 玉门关的位置 ...............................................................275
第三节 玉门关和阳关之间的辅助城墙 ...............................283
第四节 烽燧 T.XIV.a 及其垃圾堆 ..........................................288
第五节 古代丝绸贸易的遗物 ..................................................298
第六节 北新道 .............................................................................305
第七节 长城边上的古仓库 ......................................................313
第八节 湖区的长城:烽燧 T.XIX~ T.XXIII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