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孔子哲学思微》不仅给出了孔子哲学的新解,还提供了比较哲学的范本。这种大跨度多层面的对话,由哲学家郝大维和汉学家安乐哲通力完成,故而既展开于哲学思辨传统与汉学考辨传统之间,间接地表现为中西圣哲的恳谈,又展开于古代经典文本与现代阐释话语之间,鲜明地表现为古今心音的交响。《孔子哲学思微》令人信服地证明,鉴于长期以来的文明碰撞和思想混杂造成了难以自拔的阐释迷宫,所以倘要澄清对中国精神的某些不自觉误解,往往有赖于加深对西方精神的批判性理解。

目录

中译本序

绪论

从比较的观点看孔子

节  比较哲学的方法

第二节  用比较方法研究孔子的几个预设

一、内在论的宇宙     二、概念的两极性    三、传统:解释问题的背景

章  思维方式之比较

节  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思维的目标——清晰性    二、理性与经验的分离    三、克服思维危机的种种努力

第二节  孔子的思维方式

一、学     二、思     三、知     四、信

第三节  《诗经》——一个例证

第二章  人格论之比较

节  中西方造就人的不同标准

第二节  礼和义之相互关系

一、礼     二、义

第三节  仁人

一、作为“仁人”的“仁”     二、“仁”和人的造就

第四节   伯夷和叔齐——一个例证

第三章  社会政治观之比较

节  中西方对秩序概念的差异

第二节  民

一、“民”和“人”     二、人的性和相对性

第三节  为政

一、中西传统中的“政”和“正”     二、中西传统中的“刑”、“法”和“礼”     三、中西传统中的“耻”和“罪”

第四节  君子

一、中西哲学中的人的榜样     二、孔子心目中的人的榜样——“君子”

第四章   天道观之比较

节  从西方的观点看孔子的宇宙论

第二节  天和天命

一、中西“天”概念的历史发展     二、孔子对“天”的理解     三、天命

第三节  德

一、早期文献中“德”的表征     二、对“德”的哲学新解释     三、场和聚结——“天德”

第四节  宗教

一、西方人的宗教观    二、孔子的宗教观

第五节  道

一、孔子的道    二、中西方不同的道和超越  第六节  情境主义

第五章  概念论之比较

节  概念与交流

一、中国古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    二、中西概念之差异

第二节   孔子若干概念之比较分析

一、圣人    二、正名    三、乐    四、恕    五、敬

第三节  孔子——交流的大师

一、隐喻的交流    二、和谐的思维结语

从孔子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节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命运

第二节  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第三节  中西文化融合的前景参考书目编后记

作者简介

安乐哲,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在1987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安乐哲教授出版了一系列蜚声国际的中国哲学专著,其中包括《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通过汉代而思》、《主术:中国古代政冶制度之研究》、《通过孔子而思》等;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中国经典的翻译家,将中国一些重要的哲学典籍译成英文,其中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语》、《道德经》等。他还是美国的比较哲学杂志《东西方哲学》的主编。

郝大维(David L.Hall),美国哲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哲学教授。早期从事美国哲学的研究,随后开始重新思考现有对道家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出版了这一思考的成果《莫测的永生》(TheUncertainPhoienix)和《爱欲和反讽》(Erosandarony)。在进行古典中国哲学诠释性研究的同时,仍继续从事对美国哲学的研究,出版了《新实用主义的导师、诗人: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Prophet and Poet of the New Pragmat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