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那段动荡的岁月,《道德经》为这个被暴行和背叛撕裂的世界提供了休察现实的一视角。精微玄妙而又旷日久远的遒家哲学征逐步被人热知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源于对日常生活无所不在的奇妙加以充分理解的人类经验。

近年来,古代竹简本《道德经》的发现提供了新的解读资源,中国学学者安乐哲、郝大维正是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为当代读者开启了一扇感受(《道德经》万古常新智慧的天窗。尽管《道德经》一直被归于老子名下,但事实上其作者并不可知。它有可能产生干公冗前四百多年前口传文化时代。《道德经》的箴言警语远非一般的哲学教义,它透过全新视角描绘的人生真谛,引导读者习练自我教化的瑜珈。道家思想中,人类经验的每,构成都能够产生一系列波及整个宁宙的无尽涟漪。

《道德经》潜在表明了关于门我转化的理想,追求由这个世界生成且终又回返的过程中个体之德的获得。与儒家思想相呼应,《道德经》通过推崇一种内个体高雅“习性”生成的发性,为道德行为注入新鲜力量。

在这本文舌辛优美的著作中,安乐哲和郝人维描述了《道德经》源文本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其进行了鲜明有力的蜕明。短短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段挖掘文本深层意蕴、明白透彻的评注。该书导论内容详尽,可谓典范。其中,既有对《道德经》文本之源的队舆:考察,义行对道家哲学历史语境和哲学语境的合理推证,以及对其主旨的深刻把握。

《道德经》充满着无可穷尽的智慧和美,这赋予它直到今人仍然拥有的晕要地位和价值。《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以其埘道家思想令人信服的解波和出色的现代英译,成为《道德终》研究上一部有贡献的新著。

目录

中译本序

译者前言

引论

1.历史背景

2.本源考证

二哲学引论

--关联宇宙论:种诠释语脉

1.点域论:人类经验的化原则

2.道家宇宙论:种诠释语脉

3.谋求效益

4.赏识个体性

5.对立面的互生

6.审美和谐

7.意识

8.“无”形式

9.“‘无’形式”生成“习性”

三《道德经》主要术语

四翻译导论

五《道德经》译解

六附录:《太生水》

主题词索引

引用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