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儒學的時代反省
儒學復興的省思——緣由、問題與前瞻
儒家認同的抉擇
君子的意義與儒家的困境
儒學與當代中國的相關性
如何理解儒家的「反西化」和「尊孔讀經」
二、儒學經典與世界
說不盡的《論語》
東亞視野看《論語》——《論語思想史》評論
當代中國的儒家經典與通識教育
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海外儒學研究前沿叢書」總序
三、儒學與宗教
人文主義與宗教之間的儒學
儒學與宗教衝突
儒學與宗教對話
四、儒學與政治社會
出處之際見儒家
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
儒學——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間
化解「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糾結——一個儒學的視角
公議社會的建構:黃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華——從〈原君〉到〈學校〉的轉換
五、當代儒學人物
當代儒家知識人的典範——余英時先生榮獲人文諾貝爾獎的啟示
有為有守、承先啟後—懷念劉述先先生
反—反傳統主義——陳來先生的文化立場與價值關懷
立足儒學、融通東西—李明輝教授與比較哲學
六、儒學與當今世界的訪談
重建斯文——如何面對儒學復興
「真偽」與「冷熱」——儒學熱與社會普及的觀察與思考
「文化中國」與「重建斯文」——彭國翔談余英時的「中國情懷」與文化建設
儒家也有一種「個人主義」——如何理解儒家的自我觀及其意義
世界文明與多元宗教中的中國思想與儒家傳統
初版後記
目录
增訂版新序重建「斯文」——大國崛起的當務之急(代序)
初版前言
一、儒學的時代反省
儒學復興的省思——緣由、問題與前瞻
儒家認同的抉擇
君子的意義與儒家的困境
儒學與當代中國的相關性
如何理解儒家的「反西化」和「尊孔讀經」
二、儒學經典與世界
說不盡的《論語》
東亞視野看《論語》——《論語思想史》評論
當代中國的儒家經典與通識教育
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海外儒學研究前沿叢書」總序
三、儒學與宗教
人文主義與宗教之間的儒學
儒學與宗教衝突
儒學與宗教對話
四、儒學與政治社會
出處之際見儒家
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
儒學——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間
化解「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糾結——一個儒學的視角
公議社會的建構:黃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華——從〈原君〉到〈學校〉的轉換
五、當代儒學人物
當代儒家知識人的典範——余英時先生榮獲人文諾貝爾獎的啟示
有為有守、承先啟後—懷念劉述先先生
反—反傳統主義——陳來先生的文化立場與價值關懷
立足儒學、融通東西—李明輝教授與比較哲學
六、儒學與當今世界的訪談
重建斯文——如何面對儒學復興
「真偽」與「冷熱」——儒學熱與社會普及的觀察與思考
「文化中國」與「重建斯文」——彭國翔談余英時的「中國情懷」與文化建設
儒家也有一種「個人主義」——如何理解儒家的自我觀及其意義
世界文明與多元宗教中的中國思想與儒家傳統
初版後記
作者简介
彭國翔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兼任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會長以及國際多家學術期刊的編委。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以及世界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與訪問學者。曾獲美國國會圖書館2016年度「北半球國家與文化克魯格講席」(Kluge Chair in Countries and Cultures of the North)、德國洪堡基金會與教育部2009年度「貝塞爾研究獎」(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除本書外,還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2003,2005,2015)、《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2007,2019)、《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2009)、《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2012)、《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鉤沉》(2013,2015)、《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2016)以及中英文論文近百篇,主編叢書與譯叢多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