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史的视野对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探索,以加深对近代铁路工人群体的认识,并对工人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更准确的定位,从而在史学方法论上推进革命史与社会史的有机融合。内容涉及京汉铁路沿途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京汉铁路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力量成长、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之各种触发因素的积聚、大罢工爆发前后各方的博弈与反应、革命史视野下的罢工后续效应与百年符号流播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宏大背景:大罢工的舞台和环境
第一节 京汉铁路的自主化过程
第二节 京汉铁路沿线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京汉铁路沿线社会环境
小结
第二章 内在动因:铁路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力量成长
第一节 工作状况
第二节 生存困境
第三节 分裂性因素与早期反抗
第四节 力量成长
小结
第三章 外在动因:各种大罢工触发因素的积聚
第一节 国内外罢工潮流的影响
第二节 灾荒的影响
第三节 政治力量的介入
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防控
小结
第四章 即时反应:大罢工爆发前后的各方反应与博弈
第一节 大罢工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应对
第三节 社会各界对大罢工的反应
第四节 二七惨案后的救济工作
小结
第五章 罢工效应:革命史视野下的后续效应与百年符号流播
第一节 大罢工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二七”符号的建构和传播
第三节 政治符号与社会动员:“二七”纪念与近代中国革命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二七”符号的重塑和流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刘莉,女,1978年生,河南周口人。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史博士。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铁路史。近年来在《中共党史研究》、《民国研究》、《江汉论坛》、《历史教学》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