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導論:音樂的現代性與抒情性──臺灣視野的當代東亞音樂
一、「音樂現代性」與當代東亞音樂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氛圍
二、現代性的追求與臺灣近、當代音樂的軌跡
三、本書各章主旨與論述脈絡
四、「抒情言志」與東亞音樂文化傳統的繼承與開創
第一部 延遲與選擇.臺灣篇
第一章 延遲與選擇
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年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
一、前言
二、歷史脈絡──許常惠的成長背景與光復初期臺灣的音樂氛圍
三、《巴黎樂誌》──日記形式的隨筆散文
四、延遲與選擇──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期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
五、結語──對「現代性」的反省
第二章 從《丟丟銅仔》到《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呂泉生早期民歌編曲、歌曲創作和他的鄉土關懷
一、前言
二、旅日時期的音樂經歷和光復前後呂泉生在臺北的藝文活動
三、《丟丟銅仔》和《快樂的聚會》──《閹雞》配樂和呂泉生的民歌編曲
四、《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與《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五、結語──呂泉生的近代意識與侷限,及其作品之音樂性
第三章「文明之音」的變奏
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論述
一、前言
二、伊澤修二的近代化音樂教育理念
三、日治初期內地音樂教師、文人和本島文化人的音樂論述
四、張福興的音樂論述
五、一條慎三郎的音樂論述
六、田邊尚雄訪臺演講
七、李金土的音樂論述
八、結語
第四章 聲音、歌與文化記憶
以臺灣當代作曲家之作品為例
一、前言
二、當代音樂中「歌」與「聲音」界線的模糊
三、「調式」與「音色」的文化想像──臺灣作曲家的亞洲關懷
四、消逝的民間曲調與故土的回憶
五、他者之歌與臺灣族群歷史的重層性
六、「陌生化」與遙遠的哲思
七、結語
第二部 古韻與新腔.東亞篇
第五章「五聲回歸」與「五聲遍在」
武滿徹與陳其鋼作品中的古韻與新腔
一、前言
二、愛憎五聲音階──二十世紀亞洲作曲家對五聲音階與調式材料的不同態度
三、武滿徹早期作品隱藏的五聲音階與晚期作品的「五聲回歸」
四、羅忠鎔的「五聲性十二音」與陳其鋼作品的「五聲遍在」特質
五、結語
第六章 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
與大江健三郎一起傾聽武滿徹和大江光的音樂
一、前言
二、《雨之樹》和永遠的武滿徹
三、大江光和他的音樂創作
四、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
五、結語──音樂的聆聽與思想種子的培育
第七章 日本戰後傑出世代作曲三家論
湯淺讓二、三善晃和松村禎三的創作理念與作品概述
一、前言
二、「時間的結構」與湯淺讓二的《內觸覺宇宙》
三、從古典到表現──三善晃的《交響三章》和《響紋》
四、亞洲之愛與松村禎三的《交響曲》
五、結語
第八章 西村朗的音樂語言和亞洲關懷
一、前言
二、1970年代的當代音樂氛圍與東京藝術大學的民族音樂教學
三、西村朗的創作軌跡與重要作品概論
四、西村朗的音樂語言與亞洲關懷
五、結語
第三部 吟詠與抒情.音樂分析篇
第九章 從《昨自海上來》到《葬花吟》
試析許常惠作品四首
一、前言
二、《兩首室內樂詩》
三、《葬花吟》
四、《女冠子》
第十章《暎暎曲》和盧炎的音樂思維
一、前言
二、作品分析
三、從《暎暎曲》看盧炎的音樂思維
四、結語
第十一章 陳其鋼的室內樂作品與《抒情詩》
一、陳其鋼的室內樂作品
二、《抒情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