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緒論:在波蘭尋找台灣——Mapping out的嘗試
以「波蘭的台灣」補足冷戰敘事及台灣史失落的環節
尋找過去台灣被放在哪裡,是為了找到台灣未來的定位
第一章
一六三六-一八九五:從前從前,遙遠的東方有一座島
十七世紀:大航海風暴下的意外過客,以及他眼中的美麗島
十八世紀:被馬達加斯加之王及其他人二創的福爾摩沙
十九世紀:進入世界的舞台,或殖民大亂鬥
被忽視的命運機會轉運站
第二章
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日本帝國的珍珠
報章雜誌中的福爾摩沙:兼具經濟及戰略地位的東亞咽喉
亞歷山大.揚塔—普欽斯基,穿越亞洲的男人
基隆:誰是第一個來台灣的波蘭人?
Taihoku:世界的拼貼,但缺乏自己的特色
太魯閣:動植物天堂,彎著腰的原住民
日月潭和霧社:觀光產業中被展示的原住民樣板
台南、高雄、屏東:從外國歌曲及和服開始的南方印象
日本帝國的珍珠
第三章
一九四五-一九五六:美帝傀儡V.S. 反共堡壘
一九四五-一九五六年間波蘭媒體如何報導台灣
波蘭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上同盟
在窮苦的海盜島上,被蔣介石俘虜——波蘭船員筆下的台灣形象
一、船上/二、高雄港/三、四海一家/四、壽山水泥廠,屏東糖廠,農村/五、富國飯店,愛國國小
政治宣傳文學的真實與虛構
政治宣傳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美帝傀儡V.S.反共堡壘
第四章
一九五六-一九八九:舉足輕重的邊緣人
美帝傀儡的樣板敘事 V.S. 來自「自由中國」的一手報導
野百合勳章、勝利女神飛彈
砲彈下、澡堂中的金門高粱
「即使退出聯合國,中華民國也會繼續存在」
最黑暗的時代,也是台灣和波蘭互相試探/觀察的年代
「在那張將我們分開的桌子下,我們所有人不都偷偷握著手嗎?」
來來來,來台灣;去去去,去東歐
「我們是時代的孩子,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
在四小龍的光環和陰影下
小國亦是關鍵
第五章
一九九〇-二〇二三,在「叛省」、「好的中國」、「台灣是台灣」之間
一九九〇-一九九九:狂飆年代下,新興民主國家波蘭和台灣的互動
「來自台灣的龍」:波蘭記者對第三次台海危機的貼身觀察
二〇〇〇-二〇〇九:逐漸升溫的中國熱下,波蘭人看見/看不見的台灣
「被創造出來的台灣民族」:波蘭學者看到的台灣人形象
二〇一〇-二〇二三:被遮蔽的台灣,以及台灣顯影
波蘭網紅眼中的台灣:不存在的世界、科技之島、瘋狂的生活
第六章
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地名如何反映/回應歷史
冷戰和國共內戰的遺產
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最多的是「遠離中心」,其次是「亂」和「窮」
克拉科夫的「台灣」特別多,總共有六個
許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團體生活或群體活動有關
有些「台灣」和「福爾摩沙」會發展出認同和次文化
建立對話的起點,或者是港口鑰(Portkey)?
附錄/福爾摩沙在波蘭地名統整
結論
冷戰的孩子,你(們)往何處去?
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增加好感
和人「對話台灣的故事」,而不是只是「說好台灣的故事」
打仗要武器,打敘事戰要資料庫、研究、出版
對話吧,對話吧,否則我們就要迷失了
謝辭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