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汉双城记——汉朝生活和思想的剪影》是对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英文著作Two Chinese Poets: Vignettes of Han Life and Thought(直译为《两位中国诗人:汉朝生活和思想的剪影》)进行翻译的一部著作。英国汉学家修中诚以断代文学《两都赋》和《二京赋》为研究对象,将代表西汉的西都(西京,即长安)和代表东汉的东都(东京,即洛阳)进行对比,进而对两汉体制的差异(包括世界帝国意识、人道主义伦理、孝道、教育机构等)以及班固、张衡两位作者的先进性、局限性、思想异同等进行评析解读,勾勒出了汉朝的时代风范和思想剪影,凸显出中西比较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意识。
目录
年表
1
第一章
引言
5
第二章
人物传记
17
第三章
班固《西都赋》
25
序
25
(一)赋中人物介绍
27
(二)地势与地理
28
(三)都城及其周边
28
(四)皇家领土
30
(五)皇帝个人居所
31
(六)后宫
32
(七)行政办公处、档案馆及其他建筑
32
(八)建章宫及其附属建筑
34
(九)皇家狩猎
36
(十)狩猎之后
37
(十一)西都宾总结陈词
39
附录一 PAN
KU’S
“FU
ON
THE
WESTERN
CAPITAL”
40
第四章
张衡《西京赋》
53
(一)赋中人物介绍
53
(二)长安地势与地理
55
(三)宫殿建筑
56
(四)后宫
58
(五)权力欲望的爆发
58
(六)建章宫区域(含神明台)
59
(七)建章宫区域(续)
60
(八)都城、城郊及其居民
61
(九)狩猎禁苑
63
(十)皇家狩猎
65
(十一)狩猎之后
67
(十二)皇帝的淫逸
69
(十三)总结陈词
70
(十四)凭虚公子的谦辞
72
附录二 CHANG
HENG’S
“FU
ON
THE
WESTERN
CAPITAL”
74
第五章
班固《东都赋》
90
(一)东都主人反驳西都宾观点
90
(二)王莽篡位与国家重兴
91
(三)明帝的功绩
94
(四)皇家狩猎地与季节性田猎
95
(五)万方朝拜洛阳
96
(六)节俭务本的乐境,庠序盈门
98
(七)东都主人总结陈词
99目 录 5
(八)西都宾甘拜下风
101
(九)五首颂诗
102
附录三 PAN
KU’S
“FU
ON
THE
EASTERN
CAPITAL”
105
第六章
张衡《东京赋》
119
(一)安处先生的反应
119
(二)朝代革命(公元前 3 世纪)的真实教训
120
(三)凭虚公子的粗陋无知
121
(四)洛阳作为真龙天子之都的正当性
122
(五)对新宫殿与园囿的描述和评价
124
(六)海内外的归服
127
(七)祭天
129
(八)其他仪典与道德象征
131
(九)东汉的田猎
134
(十)驱除群厉
135
(十一)巡游
137
(十二)朝廷上的议论
139
(十三)关于帝王及其生活的一些反思
141
(十四)社会经济情况
143
(十五)凭虚公子被迫面对事实
144
(十六)安处先生总结陈词
145
(十七)凭虚公子的忏悔
146
附录四 CHANG
HENG’S
“FU
ON
THE
EASTERN
CAPITAL”
148
第七章
对班固《西都赋》的解读
174
班固《西都赋序》
178
(一)赋中人物介绍
181
(二)地势与地理
182
(三)都城及其周边
182
(四)皇家领土
184
(五)皇帝个人居所
185
(六)后宫
186
(七)行政办公处、档案馆及其他建筑
187
(八)建章宫及其附属建筑
190
(九)皇家狩猎
193
(十)狩猎之后
194
(十一)西都宾总结陈词
196
第八章
对张衡《西京赋》的解读
198
(一)赋中人物介绍
198
(二)长安地势与地理
200
(三)宫殿建筑
202
(四)后宫
203
(五)权力欲望的爆发
204
(六)建章宫区域(含神明台)
205
(七)建章宫区域(续)
209
(八)都城、城郊及其居民
210
(九)狩猎禁苑
214
(十)皇家狩猎
215
(十一)狩猎之后
217
(十二)皇帝的淫逸
221
(十三)总结陈词
222
(十四)凭虚公子的谦辞
224
第九章
对班固《东都赋》的解读
228
(一)东都主人反驳西都宾观点
228
(二)王莽篡位与国家重兴
231
(三)明帝的功绩
235
(四)皇家狩猎地与季节性田猎
237
(五)万方朝拜洛阳
239
(六)节俭务本的乐境,庠序盈门
243
(七)东都主人总结陈词
248
(八)西都宾甘拜下风
252
(九)五首颂诗
252
第十章
对张衡《东京赋》的解读
260
(一)安处先生的反应
260
(二)朝代革命(公元前 3 世纪)的真实教训
263
(三)凭虚公子的粗陋无知
265
(四)洛阳作为真龙天子之都的正当性
267
(五)对新宫殿与园囿的描述和评价
271
(六)海内外的归服
274
(七)祭天
277
(八)其他仪典与道德象征
281
(九)东汉的田猎
290
(十)驱除群厉
291
(十一)巡游
293
(十二)朝廷上的议论
296
(十三)关于帝王及其生活的一些反思
298
(十四)社会经济情况
301
(十五)凭虚公子被迫面对事实
302
(十六)安处先生总结陈词
303
(十七)凭虚公子的忏悔
306 第十一章
综合评述
308
(一)班固与张衡作为见证者的价值
308
(二)政治体制架构:专制政体? 神权政体?
312
(三)帝国的情况及其对时人思想的影响
319
(四)关于东汉时期具有自我意识的反思的程度
325
(五)关于人道主义伦理及其起源
326
(六)孝道的特征
330
(七)教育机构的扩张
333
(八)圣王
338
(九)关于汉代“儒学”与经典
342
(十)对系统性研究的建议
347
译后记
353
作者简介
修中诚(E. R. Hughes,1883 -1956),伦敦会传教士, 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汉学研究,前期主要是中国哲学和宗教研究,后期转为文学研究,尤其是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