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80個公共建築的建築圖面,將複雜的空間化繁為簡,
清晰看見日本時代臺灣各時期的設計風格、形式脈絡以及歷史意義。
日本時代,透過官方主導的營建體系,將系統化的西式製圖方式帶進臺灣,影響了民間設計者與營造業者溝通的邏輯,本書挑選日本時代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公共建築圖面,搭配建築史的介紹,以期帶領讀者看見:
•今日建築專業者熟悉的圖面繪製方式,在臺灣發展的面貌切片。
•建築生產過程中的文化衝擊與機能類型的多面向。
•建築圖面的表情演變所呈現的空間價值。
•當充滿巧思的設計意念成為真實被人使用的空間之後,其所展現的生命故事,以及與空間的互動。
•特定斷代間的設計風格、形式脈絡與史論譜系,以及圖面判讀和溝通工具的變遷。
•自己生活於其間的城鄉建築空間如何成為今貌。
•某些圖面本身的藝術價值,賞心悅目之餘也承載了專業工作者的苦心。
本書特色
1.建築圖的引進,不僅讓臺灣建築的溝通語言邁入現代化,也透過圖面傳達設計者的想法與時代氛圍。
2.以興建時間順序羅列80個臺灣日本時代的公共建築,從建築圖面剖析各時期不同的建築風格與表情。
3.從建築圖面,建構臺灣日本時代的空間演進史。
目录
日本時代,透過官方主導的營建體系,將系統化的西式製圖方式帶進臺灣,影響了民間設計者與營造業者溝通的邏輯,本書挑選日本時代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性的公共建築圖面,搭配建築史的介紹,以期帶領讀者看見:
•今日建築專業者熟悉的圖面繪製方式,在臺灣發展的面貌切片。
•建築生產過程中的文化衝擊與機能類型的多面向。
•建築圖面的表情演變所呈現的空間價值。
•當充滿巧思的設計意念成為真實被人使用的空間之後,其所展現的生命故事,以及與空間的互動。
•特定斷代間的設計風格、形式脈絡與史論譜系,以及圖面判讀和溝通工具的變遷。
•自己生活於其間的城鄉建築空間如何成為今貌。
•某些圖面本身的藝術價值,賞心悅目之餘也承載了專業工作者的苦心。
作者简介
凌宗魁
喜愛文化資產和分享建築故事的博物館員,第二屆〈新世代台灣精神獎〉獲獎人。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著有《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紙上明治村》系列,合著有《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專書》、《夢幻博物城:一個現代性的尋夢計畫》、《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等書。
攝影者簡介
楊啟正
臺南人,現居高雄市。東海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比利時魯汶大學都市與策略規劃學碩士、人類居住環境學碩士,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空間體系構成。
著有《The Modernization, Reorganization & Control of the Taiwanese City: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f Tainan City (1895-1945)》、《A Research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atial Planning in Tainan City during the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15)》等專論,目前出版之專著則有《臺灣市街電車夢》、《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臺南歷史街區好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