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日本霞山會共同出版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各國的歷史學者頻繁地使用全球史作為分析框架,有別於過往的世界史是以歐洲為中心,全球史是追求跨越傳統國家民族的界線,從相互的關聯性與跨區域的視角展開研究。

本書由臺灣、日本學者,包括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等跨領域,切分「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媒體與文化的跨境」、「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三個面向,即「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由歷史教科書—自我認識的變遷、跨時代人物的歷史認識—外部的跨境觀察、日本觀光客的臺灣認識—旅遊百年史的觀察,以橫向、縱向,立體思考,冷戰到當代的歷史教育與認識。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透過香港報紙《華商報》、《星島日報》的分析研究,呈現出冷戰時期媒體的工具性及帶來的實質影響與變化。

「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從教育改革、少子高齡化、跨國交流的基礎知識等三面向,思考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競爭與問題連鎖化的現象。

延續論叢第一號對近現代東亞各地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關懷,由跨境文化觀察視角,分析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對於臺灣研究、中國研究、日本研究、東亞研究等,皆極具啟發。

目录

校長序/李承嘉

推薦序/吳文星

理事長序/阿部純一

主任序/何淑宜

主編序/蔡龍保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

吳文星/「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

林志宏/跨境的歷史認識—冷戰時期佐藤慎一郎的「中共觀察」與香港行

小牟田哲彥/日本人觀光客如何看待臺灣—臺灣旅遊百年史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

王超然/國共內戰期間中共的跨境傳播:以香港的《華商報》為核心

曾美芳/朦朧的認同與矛盾的政治意識:1967-1984《星島日報》「中國」報導立場的轉變

社會的動態發展與質變

林明煌/戰後東亞學校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與課題

澤田ゆかり/東亞的少子高齡化與社會保障—從日本的「新資本主義」看中國的定位

山﨑直也/建構後疫情時代日臺教育交流的「知識」基礎設施:以臺灣研究者的SNET活動為中心

關鍵字索引

作者简介

蔡龍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代表作:《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1910-1936)》、《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