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内容简介

自序與致謝

第一章 洄流視域下的社會學想像

第二章 戰後歌仔本的考察:從張邱冬松到郭一男的日本連結

第三章 戰後初期歌曲、歌仔本與雜誌的跨文化流傳:以中野忠晴、日本歌謠學院為例

第四章 禁歌時代的逃逸線探究:歌仔本、廣播電台與台語流行歌

第五章 纏繞的認同:台灣歌謠先驅者許石及其音樂的社會性

第六章 王者流行之聲:文夏流行歌的跨界/跨語翻唱曲

第七章 城市千高原:論上海-台北的三次歌流傳與交織

第八章 關鍵觸發網絡:從新加坡「海燕歌劇院」入口到流行歌的南洋流傳

第九章 校園民歌在南洋:創造奇異點的「激盪工作坊」、「北工站」

訪談後記

目录

自序與致謝
第一章 洄流視域下的社會學想像
一、洄流視域:自然科學意義的洋流與社會學隱喻
二、長時段視域:年鑑學派布勞岱爾的理論
三、流行歌「洄流迴路論」的提出
🎼
第二章 戰後歌仔本的考察:從張邱冬松到郭一男的日本連結
一、從閱聽傳唱的歌仔本談起
二、張邱冬松的《台灣流行歌集》作為戰後歌仔本的最早雛形
三、戰後歌仔本的考察:製作與發行
四、從「日本歌謠學院」到「南星音樂研究社」的郭一男
附錄一、台日歌仔本翻唱歌曲比對表:文夏、洪一峰和紀露霞的「日歌台唱」
🎼
第三章 戰後初期歌曲、歌仔本與雜誌的跨文化流傳:以中野忠晴、日本歌謠學院為例
一、中野忠晴與「日本歌謠學院」對台語流行歌的影響
二、「愛唱歌時代」:中野忠晴的歌謠曲與台灣翻唱
三、「日本歌謠學院」與台灣的文化連帶:就學、函授、雜誌廣告
🎼
第四章 禁歌時代的逃逸線探究:歌仔本、廣播電台與台語流行歌
一、從廣播電台到電視歌曲的歌仔本
二、《日語歌謠曲全集》裡的禁歌公文與禁歌時代
三、作為「根莖」的歌仔本與廣播電台的逃逸線創造
四、歌仔本「根莖」展開所見──台語流行歌千高原
附錄一、台灣廣播界第一代影播巨星宋我人訪談後記
🎼
第五章 纏繞的認同:台灣歌謠先驅者許石及其音樂的社會性
一、從卡車司機到「日本歌謠學院」大村能章的門下生
二、「六多作家」的戰後音樂事業
三、Show in Japan:「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的黃金時代
四、「漂亮你一人」的許石
附錄一、許石「台灣鄉土民謠發表會」相關演出資訊表
🎼
第六章 王者流行之聲:文夏流行歌的跨界/跨語翻唱曲
一、文夏歌謠音樂生命史概述
二、文夏歌謠流傳的多元管道
三、電影留聲:台語片的音樂電影風潮
四、台灣歌謠真假之爭:「原生創作曲」VS「混血歌」
五、文夏「大雜燴混血歌」裡的跨界/跨語傳唱意涵
🎼
第七章 城市千高原:論上海-台北的三次歌流傳與交織
一、回顧年鑑學派長時段時間
二、地圖引發的千高原「洄流迴路」觀
三、上海-台北高原洄流:從〈毛毛雨〉等唱片展開
四、台北高原作用力:台灣流行歌與《怎樣鑒別黃色歌曲》
五、兩岸歌流傳:千高原「洄流迴路」
🎼
第八章 關鍵觸發網絡:從新加坡「海燕歌劇院」入口到流行歌的南洋流傳
一、華人社會的華語流行歌
二、延伸理論:南洋研究與關鍵觸發網絡
三、流行先聲:1920年代黎錦暉與「中華歌舞團」的南洋巡演
四、紀利男與新加坡海燕歌劇院(1971-1981)
五、流行歌與校園民歌的交錯──劉文正
六、南洋「跑碼頭」:遺落在流行歌史外的重要一頁
🎼
第九章 校園民歌在南洋:創造奇異點的「激盪工作坊」、「北工站」
一、「新謠」和台灣校園民歌的流行共振與分離
二、馬來西亞華人音樂創作:「本地創作」V.S.「馬謠」
三、眾志成城的奇異點:「激盪工作坊」與「北工站」
四、音樂流的宏觀政治截斷與超越
五、生生不息:持續洄流的華語流行歌
訪談後記

作者简介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